【2016年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
编者按: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社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举办的“2016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圆满结束。活动聚焦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群体,旨在通过图片、文字、公益直播等方式,深入挖掘、传播支教团在西部基层奉献的风采和感人的事迹,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采访团走进了湖南、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十个支教点,采访了十支具有代表性的支教团。所到之处,采访团成员与支教团志愿者们同吃同住,深入交流,记录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支教故事。这些影像和文字是支教生活的片段和缩影,它们背后蕴含着砥砺人心、烛照时代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进程中,有一群不容忽视的人,那就是研究生支教团。
18年以来,无数优秀的支教团志愿者用勤劳和汗水将知识传授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们填补了乡村教师的部分短板,也在基层中得到了锻炼成长。他们播撒了一份希望,也给孩子们传递了一份爱。他们给西部教育增加了一股清新的力量。
我们背起行囊出发,走近这群年轻人,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人一辈子会走过很多地方,而能让你难以忘怀的又有多少?我想广西龙州是一个。”志愿者王富在日记中写道。
今年,他与浙江师范大学研支团的17位同学一起,来到位于广西南部的龙州县,分别进入4所学校,服务当地教育。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他们还利用不多的课余时间开了一个公益微店。龙州县毗邻越南,许多越南特产在当地卖得很便宜,他们和一家一家特产店谈判,用最低价格进货,然后通过微店销售。货物堆满了宿舍,他们分工合作,每天下午固定时间,让快递过来取货。身边的同学朋友知道后都特别支持,短短两周,纯利润9000多元,他们一一捐给了贫困学生。这种以创业来扶持教育的方式,让龙州县的教师大为触动。而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最在意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无独有偶,在新疆塔城市第三中学支教的中国人民大学研支团也有类似的做法。
来新疆之前,他们对支教生活有着自己的想象:艰苦的环境、落后的设施、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但来到后他们发现,学校条件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艰苦,孩子们家庭条件也都不差,而最令人头痛的是这里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学习无用论”在学生和家长中十分普遍。志愿者夏天认为:“支教团成员可以在教学工作有余力的同时,发挥桥梁功能,以自身为杠杆撬动更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当地的教育带来长期、稳定的帮助。”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他们结合“互联网+”思维,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从中国人民大学招募志愿者与当地学生建立线上结对关系,通过课余时间的交流、帮助,引导孩子们见识外面的世界、树立远大的目标。
武汉大学研支团志愿者罗密目前在贵州毕节威宁县支教,她讲道,刚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脸上带着特有的单纯和灵气,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些洁白的纸上,我将会描绘出什么样的画作呢?”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她不禁这样想着,同时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这一年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我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更美好的未来之路垫上一块石头!”罗密下定决心。
志愿者们从校园走向讲台,要克服的困难很多。
王娟萍是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来自宁夏的她,对湖南冬天潮湿阴冷的天气非常不适应,但是当她走进湖南省凤凰县的课堂,看到孩子们穿着大棉袄、小脸冻得通红,还在坚持上课时,她瞬间变得坚强。有时在上课时,为了在黑板上书写方便,她常常脱掉外套,自己的脸和手也和学生一样冻得通红。下了课孩子们经常会围着她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都一一耐心作答,并和孩子们手捂着手相互取暖。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娟姐姐”。
也许每一位志愿者都有自己的“讲台情结”。因为自己的外公和舅舅们都是人民教师,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袁擎毅然申请加入到研支团,来到河北阜平城厢中学支教。她希望通过这一年支教的锻炼,毕业后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每当说起教师节,江西师范大学研支团志愿者林琪脑海中总有一个熟悉的场景:献花。以前,都是她和她的同学给老师献鲜花,但是在江西宁都县对坊中学支教的这一天,显然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很多学生给他们送花,也有学生送一些小礼物,着实让他们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学生们在教师节送的花依然摆在办公桌上最明显的地方,仿佛在提醒:要时时刻刻关心学生,教好自己的课。
三尺讲台之上,传道授业解惑,志愿者的初心,始终不变。
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站儿巷中学支教的兰州大学研支团志愿者贾紫翔对记者说,当初那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他们将实实在在地践行。“愿不负青春,不辱使命,尽自己微薄之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带孩子们看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给他们一个或许可以期待的未来。”贾紫翔在工作本中这样写道。
“如果没来这里支教,或许永远也看不到这些最可爱的笑容。”来自复旦大学研支团的志愿者陈辉艳这样告诉记者,因为来到宁夏固原西吉将台中学支教,生活更加真实,虽然每天平淡地忙碌着,但却满载孩子们给予的感动。
谈到支教的感受,志愿者钱超逸觉得丰富而又复杂。从南京大学来到云南双柏县支教,他用几个关键字概括了自己的情感变化:陌生,好奇,信赖,惊讶,痛心,快乐,无奈,伤感,怀念。“人生有多少时候,可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和空间里,让我的感情如此泛滥。哭,笑,怒,叹,怜,苦,累,痛,然后永远地怀念。”钱逸超感慨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之间,慢慢地培养起深厚的感情。
在四川宜宾李庄中学支教的同济大学研支团志愿者白梓迪说,一次在课堂上,他不经意间提起一年后就要结束支教返校攻读研究生的事儿,没想到这却悄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别离的种子。自那以后的每堂课前课后,总有几个孩子跑到讲台前围住他,让他别走,再教他们三年。“他们的样子那么天真,那么单纯,甚至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但他们的感情又是那么真挚,让我不禁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们要在支教团员身上寻找些什么?也许从他们身上,最值得寻找的就是“改变”。他们带去的改变,让懵懂的双眼看到世界的多彩;还有他们自身的改变,在祖国的西部、在基层,读懂自己、读懂生活、读懂这个国家,认真思索自己的人生路。
“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和连续的值班,让我有一天晚自习实在撑不住了,管班的时候趴在讲台上想稍微休息一下。‘嘘……老师睡着了,小点声’,一位女生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瞬间,原本喧闹的课堂变得异常安静,连最调皮的几个男孩子也不说话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他们的懂事,我知道,他们把我放进心里了。”志愿者王富讲的这个小细节,道出了春风化雨般的“改变”。
支教在接力,希望在延续。一个与奉献、与未来有关的梦,至今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