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举措新成效

    作者: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0日 05版)

        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马拉喀什会议上,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五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和新成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用行动践行大国承诺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巴黎协定》的成功达成,向全球传递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信号。

     

        中国积极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二五”初期就向国际社会承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目标,比如“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

     

        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中国政府把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并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重大政策文件。

     

        在过去五年,中国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积极成效。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例,“十二五”期间,中国累计淘汰炼铁产能9089万吨、炼钢产能9486万吨、水泥产能6.57亿吨。

     

        经过五年努力,2015年,中国能源活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0%,超额完成目标。而且,中国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2%,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11.4%的目标;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

     

    先行先试: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现实国情。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节能减排,要“两条腿走路”,国际和国内都没有现成的道路,中国政府便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探索符合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

     

        早在2011年,中国就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法》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的立法程序。山西、青海等一些地方都开展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专门立法。

     

        国家发改委在工业、建筑、交通、能源等诸多领域先行先试,在6个省和36个城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基本建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评估体系,逐步形成地方二氧化碳排放及碳强度下降目标年度核算常态化。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中国节能减排的一大亮点。2011年,中国选择京、津、沪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如今,中国开始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15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公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审定项目2000余个,备案项目700余个,减排量备案项目约200个,累计备案减排量超过5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要想抓好节能减排,就必须控制企业的排放。中国初步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建立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平台,不仅北京、上海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江苏、浙江等19个非试点省市也已先后建立本地的报告平台,并陆续开展了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报送。

     

        (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