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北京会议中心,“第2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6中国地热国际论坛”热度空前,尽管会议大厅只有500人的座位,却吸引来了700多名参会者。
地热论坛大热并非偶然——《巴黎协定》日前正式生效,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从承诺走向行动。“中国对碳排放强度达到峰值的期限做出了承诺,未来碳减排的压力十分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告诉记者。
地热,正是中国低碳发展的一个新的“利器”。
低碳环保呼唤“地热”大发展
地热是什么?地热有什么好?
地热能,这种储存在地球中的神奇能源远比化石燃料丰富,它大约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所能提供能源的5万倍。从地球的心脏里,时刻都有暖流传出地面。进入地球内部越深,温度就越高,地幔温度1000~3700摄氏度,地核温度达4500~6000摄氏度。
“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清洁环保、用途广泛、稳定性好、可循环利用等特点,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是一种现实并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曹耀峰说。
我国常规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埋深在200~3000米。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统计,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量折合标煤95亿吨;中深层地热能中的中低温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12500亿吨;干热岩(3~10公里内)资源量折合标煤860万亿吨,现正处于研发阶段。
近三年来,我国地热供暖面积每年新增约1亿平方米,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浅层地热供暖已经达到3.92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到了1.02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约2200万吨标准煤,地热发电技术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4年能源局启动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国家层面编制地热能发展规划还是第一次,这也意味着‘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地热能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将全方位推进地热能发展。”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说。
以“无烟城”对抗雾霾侵扰
从北京城区往南约120公里,有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河北省雄县,却因地热而名声大振。供暖季,雄县几乎见不到冒着黑烟的大烟囱,县城95%以上的供暖需求由地热能供应,基本消灭了传统的燃煤大锅炉。
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表示,河北省与中国石化携手打造“雄县模式”,建成了我国首座无烟城,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经过7年建设,雄县实现地热供暖能力达450万平方米,城区基本实现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并在技术方面构建了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形成了技术可复制、经验可推广的“雄县模式”。目前已滚动发展至容城、博野、辛集等15个市(县)区,在河北省实现供暖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
预计河北省2017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5亿吨,积极开发利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对缓解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大气雾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王志刚指出,“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地区将加快发展地热产业,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到4.4亿平方米,这将助力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开发迎来大发展,对该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温不火”如何变“大热”
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十三五”期间,全球环境下的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将会进一步加快。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表示,中国石化“十三五”期间将在全国再造20座无烟城,实现新增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方米。
“我国地热能主要利用方式为地热供暖制冷、温泉保健、旅游等,地热直接利用量居世界第一,地热发电在全球排在第18位。但地热发展总体还是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曹耀峰认为,缺乏政策支持制约了地热的发展。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实现对地热的直接利用,有24个国家开展了地热发电,平均利用系数为73%,绝大部分是高温发电站。由于国外新能源发电享有可观的政府补贴,高温发电领域投资不断增大,中低温发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地热家底丰厚,但勘探工作因为风险大,没有政策支持,光指望收取老百姓的取暖费,地热开发效益不高。很多企业不敢在勘探上多投资,害怕收不回来。资源家底摸得不细,技术不成熟,难以支撑地热快速发展。同时,地热开发还面临多头管理的问题。”王志刚指出。
“随着低碳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地热会迎来发展的春天。”曹耀峰说,“十三五”地热规划的出台将使市场需求迅速扩大,而且政策支持不只有补贴一种办法,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指标交易,以及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指标的拍卖,地热发展会获得资金的支撑。另外,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将有效促进地热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