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菊潭古衙新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0日 10版)
    宛梆艺术保护中心的孩子在练习
    核桃种植基地
    石头村里缝香囊
    秋染河谷

        【采访手记】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在金秋十月,我们来到素有“菊潭”之称的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走进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探访“横亘东西的天然屏障”——宝天曼。

     

        宝天曼里故事多,山上的一景一物都有自己的传说。单说这山的由来,便有“青牛为救刘秀,百叶幻化成山”的说法。后来被天庭贬下百叶山炼制金银财宝的仙童大宝与前来收取金银的天女曼珠相恋,后被王母娘娘拆散,变作山中的景物。当地人为纪念他们,将“百叶山”改名为“宝天曼”。“这里不仅是风光旖旎之所,也是钟灵毓秀之地。”熟悉当地历史的内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成甫讲道。内乡县隋朝时定名菊潭,是中国药用菊花的发源地,曾养育了商圣范蠡、明代政治家柴升、清代理学家王检心等历史文化名人。“这里的故事唱也唱不完,比骆驼峰上的石头还要多嘞!”山脚下休憩的山民说。

     

        走进宝天曼景区,沿山路逶迤向上,周遭满是迷蒙的水汽。青松翠木,巨石巉岩在其中若隐若现。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潺潺的水流声,抬眼一望,远处飞瀑流壁,直坠龙潭。在玉龙潭边不远处的空地上,有一群山民正在巡山。他们都住在山脚下的葛条爬村,谈起大山,气氛立刻热闹起来。其中一位头发灰白的长者深情地说:“山里太偏僻了,以前没路的时候,咱们捂在山里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现在好了,路修通了,生活比以前滋润多了。”在宝天曼,随处可见进山采摘、护林的当地山民,脚下的山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背景。

     

        来到位于县城,始建于元代的内乡县衙,刚走进大门就遇到“堂下老丈人状告女婿偷盗纹银,知县即刻升堂问案”的戏剧演出。大堂门前镌刻着一副门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不一会儿,老汉的闺女、妹妹齐上堂,拆穿了他嫌贫爱富欲栽赃女婿悔婚的图谋。知县拒受老汉贿赂,判有情人当堂完婚,围观的游客叫好声一片。“这部剧是我们新排练的荒诞剧《昧婚案》,刚刚演出就赢得了满堂彩。”扮演闺女姑姑的演员王丽说,“老百姓喜欢看青天大老爷的戏,我们自己排着也有动力。”戏剧的情节,让我们想到县衙里三省堂前悬挂的那副著名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在宛梆艺术保护中心,孩子们正在今年刚刚建成的新教学楼里学习宛梆唱腔的基础课程,楼下正在铺设新操场。内乡宛梆形成于明末,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陕西东路秦腔的变种,其中“鸟鸣腔”的假声唱法是宛梆的最大特色,其声高亢有力,激越雄浑。13岁拜师学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范应龙,在古稀之年又被返聘回剧团任教。他隔着教室窗户专注地看着正在排练的后生们,嘴里念叨着:“要是让我再选一回,我还学宛梆。宛梆有魅力,宛梆有前途!”

     

        宝天曼的山水滋养了一方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儿女。在山脚下,一排排统一规划、样式新颖的农家乐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在山门前摆摊的李张琴大娘一边向游客介绍山里的特产“红香菌”,一边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这山就是咱的宝库。我平时进山采点山果、香菌,一年到头吃穿都从山里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