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上海大剧院。莫斯科新歌剧院以一台“俄罗斯国民歌剧”《伊戈尔王》压轴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部俄罗斯民族乐派歌剧的代表作之一,重新审视俄罗斯传统歌剧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蕴涵了诸多俄罗斯文化的特质。
10月12日,也是在这里,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揭开了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序幕。这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使用民乐作品作为开幕剧目,“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当代气质”,这是一次用中国音乐与世界对话的自信尝试。
创新与对话,贯穿每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年这一特点更加凸显——49台剧目献演101场,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超过9成。来自64个国家和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3000名艺术工作者相约申城,各类活动惠及400多万人次。
以上海的文化气质书写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激发城市活力,发掘文化魅力,让中国声音和中国气度走向更宽阔的舞台。
“一带一路”展风采
继去年18个国家的22个艺术节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发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合作倡议之后,本届艺术节将“一带一路”主题进一步贯串始终。今年艺术节舞台演出集合了俄罗斯、捷克、以色列、卡塔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多部作品,主题展览、“扶青计划”“艺术天空”和论坛等板块全方位呈现了“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风貌。匈牙利文化周与福建文化周,将海陆两条丝路重镇在上海巧妙交汇,展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国家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魅力。
围绕“多元共享的文化艺术新活力”主题,今年的艺术节主旨论坛务实讨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交流与合作。艺术节交易会平台的品牌效应几年来持续发酵,今年共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420余家机构参加艺术节交易会,交易会期间达成387项涉境外项目与创投的合作意向,其中优秀的原创新作已成为“走出去”的市场主导。
今年的“艺术天空”板块更加注重美育人心,激发城市文化活力。高质量的节目走进上海各区24个广场、社区、公园、商圈,“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等策划让人们沉浸艺术之美。今年的“艺术教育”板块创新机制成立“艺术导师”库,打破艺术与观众间的那道墙,通过激活上海的艺术家资源,疏通艺术家走近市民的渠道,真正让艺术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统现代大荟萃
“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这是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一台引人注目的大戏。来自7个省市、9个剧种的14位戏曲界代表人物集聚一台,荟萃成一部中国戏曲“浓缩大观”。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上,既能领略传统之美,也能感受现代之变。黄梅戏《大清名相》和晋剧《于成龙》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也进一步打开传统戏曲的格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名著中的人物同置于一个舞台维度,让东西方不同文化认知产生碰撞。
多年来,艺术节培养青年艺术家已形成立体、多样的梯级扶持机制。已成功创办运作五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共委约59位青年艺术家推出了50部原创作品,为青年艺术家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提供机会与平台。今年的“扶青计划”继续发力,10部原创委约作品体现了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探究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与对话的特点,表达了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思考。
用好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不是闭门自我欣赏,而是更重视融合。本届艺术节聚集了捷杰耶夫、艾申巴赫、贝洛拉维克、迪图瓦、安德鲁·曼泽和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等世界知名指挥家。大提琴家王健与钢琴家陈萨两位华人演奏家强强联手,连加座都被卖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说,上海国际艺术节一直以来将“办成国际一流艺术节”作为活动定位和发展目标,积极推动中外文化艺术的对话与合作,培育青年艺术人才和原创作品,探索文艺创新与文化发展,广大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带来的丰硕成果。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