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一批表现长征题材的影视剧相继问世。在今天社会呼唤信仰回归的特殊背景下,可以说,这批作品的问世适逢其时。在这批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绝命后卫师》堪称是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它引发的巨大反响、特别是在青年观众中引发的反响,是这些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剧的创作成功,将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如何找准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契合点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近些日子来,网络对《绝命后卫师》好评如潮,一些80后、90后的青年观众称赞:革命历史题材剧一样让我们热泪满面,一样可以激荡我们的灵魂,关键看你能否拿出直击心灵的作品。这句话,可以说一语中的。《绝命后卫师》之所以能感动亿万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最重要的是它用撼人心魄的情节和故事,把英雄主义精神用无数细节画面娓娓道来,将真实的历史与艺术完美地呈现给观众。该剧再现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段气壮山河的悲壮故事。红军第五军团第34师,作为红军的总后卫,担负掩护全军主力部队突围的光荣使命。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这支由闽西子弟组建的部队,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宁死不屈的决心,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顽强阻击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最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敌人堵截包围,全师6000余人几近覆没。师长陈树湘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不幸被俘,他在担架上撕开腹部伤口扯出肠子,壮烈牺牲。正是34师惨烈之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主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34师官兵的壮烈牺牲为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转移赢得了时间。为我党我军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火种。可以说,没有34师的惨烈之战,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重写。
事件的特殊和重大,可以吸引观众,但要真正在思想上感染观众,还必须有艺术的力量。《绝命后卫师》的编导决不仅仅满足于对重大事件的简单描摹和展示,而是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塑造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这也是作品撼动人的重要基础。作品极为重视人物性格的表现,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等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作为一个有诗人气质的师长,陈树湘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更具人文情怀。在士兵面前亲如大哥,在母亲面前如孩童般可爱,面对牺牲战士的亲属又以人民的儿子表现赤诚之心,一个看似平凡的红军干部却有丰富多彩的人性支撑,理想、信念在他身上都化为坚实的行动。
与陈树湘不同,政委程翠林似乎有几分墨守成规。但是,他的某些固执和坚持恰恰反映了那个年代一代人的思想真实,是历史的真实。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战斗英雄,他多次用信仰教育士兵,纠正队伍的某些偏颇行为。到战场上,他率先垂范,英勇杀敌,直到壮烈牺牲。作品不仅着眼指挥员的形象塑造,更重视对底层人物的真实再现。比如作品中的赖老石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在失去大儿子之后,将小儿子当女儿养,寄托了自己的全部希望,没想到小儿子铁心当红军,当无法阻挡小儿子的意愿,自己也便跟着小儿子参加了红军。这个纯粹的客家农民,从一个普通山民最后成为红军连长。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红军部队底层士兵的代表。还有那个叫李满玉的女战士,作为34师的唯一女性,在战场上像男人一样挥枪冲杀,无惧生死,最后为完成一个递送名册的使命,光荣牺牲。
《绝命后卫师》写英雄,写牺牲,写得荡气回肠,悲壮感人,不落俗套。作品写理想,写信念,写得细致入微,如春风化雨。所以,阅历丰富的60岁左右的老人观看此剧可以老泪横流,80后、90后的青年人也一样可以涕泪不已。我想,这正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珍视的经验。
影视创作,能否征服青年,是作家艺术家面临的大考。有人放弃思想,远离信仰,向低俗靠拢,以媚俗低就于市场,认为这就是当今青年的审美需求。还有人认为,红色题材、主旋律,写了没人拍,拍了没人播,播了没人看,其实,这大错特错。《绝命后卫师》的经验证明,不是青年喜不喜欢有思想意义的好作品,而是看你拿没拿得出真正有思想内蕴有艺术高度的好作品。一部《绝命后卫师》,不仅给观众深刻的思想启示和艺术陶冶,更给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走向多方面的思考和引领,这也是这部作品更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