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大势所趋。全球治理,智库何为?11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组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主办,以“建设命运共同体:合作、创新与展望”为主题的2016上海全球智库论坛在沪上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智库负责人和决策咨询研究专家,共同研讨全球治理新格局下的智库使命,为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库力量。
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中外智库发出创新呼声
首届上海全球智库论坛举办于2014年6月,此次是各国智库管理者、运行者和研究者时隔两年多后的再次聚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认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新变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领导力量分化。各利益相关方数量显著增加,改变了原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力量格局,未来领导全球经济治理的力量模式将取决于传统领导力量和新兴领导力量之间的博弈互动关系。第二,治理理念和价值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治理话语权的竞争。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多元发展道路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理解。第三,治理机制的碎片化,暴露了现行治理机制在代表性、有效性方面的双重缺陷。第四,国内治理的国际化。在互相依存的全球经济中,各大经济体国内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荡效应进一步显著化,管理和协调任务更加繁重。
当前,英国脱欧等全球频出的“黑天鹅”事件,也印证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等与会专家的判断——“全球已进入新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正在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已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构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在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王荣华看来,传统的全球治理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引入新的力量。
“智库”之“智”,从“日”从“知”。作为敏锐观察世界风云、敏感捕捉时代潮汐、敏捷介入社会进程的思想集散地,全球智库日益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动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认为,在当前全球治理正在进行深刻变化和调整的形势下,智库资源已经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而且正在成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智库只有因应外部世界的深刻变化,通过反观内省,实现变革和创新,才能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这已成为全球智库界的主流声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麦甘及其领导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开展智库评价。此前他曾撰文称“智库必须创新,否则就会消亡”。此次论坛上,他重申了这一观点,认为智库如果不能创新,就会陷入困境;智库必须理解和认识外部挑战,并且做出正确回应。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介绍了这家社会智库改革创新的“三字经”,即“人、快、开”。“人”即在待遇和人员灵活度上体现对智库研究人员的充分尊重;“快”即快速应对变化的世界,快速提供研究成果;“开”即秉持开放、共赢的心态,与其他智库和企业进行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谷曙光提出,高校智库定位介于“江湖”和“庙堂”之间,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既不能采取机关化的运作模式,也不能是个人作坊式研究,而应在研究基础和学科积累上下功夫。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围绕如何加强面向解决问题的新型智库,如何统筹科技创新与商业政策配套研究,如何协调、开放、共享和建设新型智库这四个问题,对高校智库改革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
各国智库开放合作,共同应对变化挑战
按照麦甘团队的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6800家智库,除了欧美顶级智库之外,金砖国家、中东与北非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拉丁美洲的智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充分显示出这些发展中地区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正在不断提升。王荣华指出,各国正在通过智库传递与表达自己的外交主张,一个建立在全球智库网络基础之上的新的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全球智库井喷式增长,创造了新的智库生态,各智库间竞争互动关系愈加明显。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弗朗西斯·尼古拉斯认为,当前,智库遍地开花,智库群体越来越多元和复杂,特别是智库组织概念的泛化,使智库竞争更加严峻。另外,智库运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播媒介和通信手段越来越多,在使智库获得更高曝光率的同时,也带来“推特化”或“微信化”倾向,一些智库为博取眼球,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系统性。智库如何在长期的基础研究和快速回应中保持平衡,对其运营者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
携手应对挑战,构建开放与合作的智库体系,合力推进全球治理,是全球智库的时代之思。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强调,全球治理理念不仅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有利于在发展问题上达成共识,而且也使得全球智库处于一张互联互通的网络之中,为人类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各国智库都面对共同的使命。建设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合作、创新与展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主任任琳表示,智库交流是“二轨”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要建设开放合作的智库体系,在于未来世界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治理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努力。只有诸多大脑的思考对话,才能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案。
陈文玲表示,全球智库要以共同行动和负责任的精神,推进建立全球治理新秩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协同,就是要把人类的智慧之光、智库的思想之光汇聚起来,冲刷和荡涤负能量,引导社会舆论向着人类和平与文明、公正的方向发展。协调,各智库应有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和平台。协力,各个智库不仅要为自己的国家出谋划策,还要为全球更加美好的未来谋划方略。另外,要推进各国政府的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政策对接,推进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
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加强全球智库间沟通和协调,不失为契合时代特色的有效途径。韩国外交事务和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辛东益指出,当今社会已是网络社会,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动力。如果全球智库建立起跨国、跨区域合作网络,积极作用将成倍增长。在网络上,多个不同智库的学者可进行联合研究、发表成果。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夏添恩认为,智库不能单纯瞄准“伦敦或者华盛顿的精英”,还要有更大的视野。社交媒体提供了广泛搜集意见的重要平台,智库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是需要思考的话题。
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飞看来,构建开放合作的智库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找准合作的契合点;在智库合作交流过程中,要有长效体制机制作保障;要提高连续性和整体性,将合作交流视为长期过程。
清华—布鲁金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俞樵介绍了该智库作为中国智库与外国智库间第一家合作机构,为全球范围内的学者搭建合作研究、相互对话平台的有益经验。
投身时代大潮,中国智库更需强筋健骨
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些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
我国智库如何适应全球治理新变化,并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智库需要为全球治理的价值观念、决策机制、动员和落实能力提供更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分享。”陈东晓认为,智库要积极参与政府对全球治理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帮助政府对全球重大议程、重要机制进行整体规划,要发挥舆论引领者和第三方监督的作用。要在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互鉴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直致力于国际化人才政策的研究与推动。该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我国应鼓励和支持政府机构、智库与国际组织间的人才流转,广泛邀请符合条件的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人才、归国留学人员和外国专业人士加入智库。也可以通过交流、实习、挂职、专家顾问等方式向各类国际组织输送人才,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他还提议,构建更为开放与合作的智库体系,比如打造国际智库联盟。
中国智库眼光向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前提,是眼光向内,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
人才是当前国内智库建设的短板,智库人才战略得到与会专家广泛关注。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我国智库建设无论是在决策咨询、社会影响还是国际交往方面,都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存在诸多差距。其中,智库人才缺失是重要因素。
智库人才结构多元化是提升智库研究成果水准的重要途径。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表示,专业智库的人才建设既要培养领军人物,又要培育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建议国家重视专业智库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形成各类智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