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蹲下来”与“弯下腰”

    ——谈儿童文学的创作姿态

    作者:李国伟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4日 13版)

        【文论之苑】  

     

        目前国内儿童文学创作情况总体上不错,作家风格多元化,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而且作家的阵容越来越庞大,作家的学历和素质越来越高。但创作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浅语写作”,作品主题越来越淡薄,作品的价值除了逗孩子们一乐之外,其余的就很平常了。如果长期“浅语写作”“浅语阅读”,会导致少年儿童阅读能力的下降。

     

        从事儿童文学工作的,恐怕都觉得“儿童文学是小儿科”的说法听起来不顺耳,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为了纠正这种说法曾说过一句话:“儿童文学是为小孩子写的大文学。”为什么儿童文学没有享用到它应有的地位呢?一是曾经儿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儿童文学也自然得不到尊重。二是儿童文学作品自身的因素。由于专事儿童文学的作家少,儿童文学作品少,精品很难诞生。所以,儿童文学沦为了哄孩子的文学、小猫小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地位始终不高,长期以来儿童文学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伤害。儿童文学需要改变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要有大视野、大气魄,不能仅仅满足在刊物上发表,满足出几本书而已。

     

        真正美的东西才对人有吸引力,要用美去点亮儿童的心灵。儿童世界尤其需要这样的文学艺术之美去点亮他们懵懂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家国情怀、真善美意识、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儿童文学作品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处跌宕的情节、每一次温暖的表达,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感触,增进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

     

        冰心先生说过:“知儿童才能为其而创作。”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不能离开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的宗旨。传承与创新都要找到各自的关键点,在传承中要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在创新中要保证儿童文学的本质和本意不被破坏,才能让孩子们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启迪,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温暖,同时从中找到蕴含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今年10月,广东省作家协会在惠州举办“全省儿童文学作家、青少年阅读及写作指导老师培训班”,来自全省21个地市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版机构负责人、中小学校的阅读和写作指导老师一致同意成立“1﹢3广东儿童文学大联盟”(1﹢3,即广东作家协会﹢作家、出版机构、学校),旨在打通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以及市场推广、校园阅读的通道,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儿童文学作家必须树立以儿童本真为主体性的童年观,这也是所有从事青少年阅读及写作指导的老师和推广人应该树立的童年观。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童真的认知度是进入不了儿童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和阅读、写作指导老师要有耐心,和孩子们同频率、共步调,才能明确自己应该写什么、怎样写以及选什么书让孩子读,怎样让孩子喜欢读,跟孩子一起书写和领略人生旅途中无尽的好风景。

     

        “蹲下来”“弯下腰”,应该是儿童文学作家应有的写作姿态。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也就是说,儿童文学背后隐含着成人对儿童的想象与期待,这种童年观也内在地决定着儿童文学的精神特质。当我们以“点灯人”的身份、以文学的方式去填充或建构儿童的某种主体性时,是去建构我们想要的儿童主体性,还是儿童天性和潜力充分开掘的主体性?换言之,儿童文学是要劝服儿童成为我们所希望的样子,还是帮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

     

        我主张强调儿童的主体性。而这个主体性在创作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儿童文学的童心和童趣。所谓童心童趣,是指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想象、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行为艺术反映,是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注重把原来的硬性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的风趣幽默、快乐阳光的理念,融入作家创作风格中,使孩子们接受起来很自在。在今天,这种“蹲下来”和“弯下腰”与孩子对话的理念更加重要。

     

        儿童因其生活阅历,思维发展、生活经验等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一个情景中,儿童的感受与成人的感受是有区别的。有时成人感到漠然的事,儿童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感受。相反,成人能获得强烈感受的东西,儿童可能会无动于衷。因此,儿童文学作家如果不了解儿童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感动孩子、影响孩子、提升孩子的一流作品。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