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之光】
晨光熹微的石板街道上静谧安宁,随着天光渐亮,小镇的生活气息渐渐浓郁起来。在演员灵活的肢体语言和演奏者动听的音乐中,观众既能领略到盛大华丽的贵族舞会,也能感受到街头平民的生活百态,既有家族间残酷的相互厮杀,也有恋人甜蜜的温柔缱绻。日前,当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人们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古老的意大利小镇维罗纳。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人们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伟大戏剧家。11月3日至5日,国家大剧院舞蹈节迎来了又一部根据莎翁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与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联手,为观众共同呈现了这场艺术盛宴。
编舞大师与莎翁经典的不解之缘
说起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就不得不提及已故芭蕾巨匠约翰·克兰科。他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执掌该团,虽然只有12年,却令其迅速声名鹊起,跻身世界名团之列。舞蹈界常以“奇迹”“王朝”这样的词来形容该团令人惊叹的崛起和如日中天的盛名。克兰科之所以能够创造“斯图加特芭蕾奇迹”,凭借的就是其在“戏剧芭蕾”领域的深入探究。既精通俄罗斯芭蕾又得益于英国皇家芭蕾传统的他融会贯通、大胆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想:既富有戏剧性,又兼具舞蹈性;既运用大写意的手法,又不忘对人性细腻深入的刻画;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不乏现代气息。克兰科的作品打破了以往芭蕾艺术程式化的窠臼,使戏剧情节不再仅仅是串联华丽舞段的牵强背景,而成为绝对核心,让芭蕾舞剧从此开始认真地踮起脚尖讲故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被称作“情景交融三部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和《驯悍记》,奠定了克兰科在舞蹈界的殿堂级地位。而这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便是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
1962年12月的首演夜,克兰科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惊艳世界,人们发现长于抒情、短于叙事的芭蕾原来还可以这样生动细腻地讲述故事、描摹人物,小小的足尖鞋竟然为戏剧舞台上的莎翁经典找到了一个如此坚实的支点。美国《舞蹈杂志》评论:“约翰·克兰科将戏剧芭蕾带入了新纪元,尤其是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激发了人们对于戏剧芭蕾的热情。”
世界名团流淌在血液里的“戏剧基因”
用舞蹈来诠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几乎所有盘点都会将克兰科这一版列为最经典的版本之一。该版本已经成为包括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芭蕾舞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在内的诸多芭蕾名团的经典保留剧目。然而,能够最原汁原味呈现这部作品原貌的,还当属首演该剧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从这几天的演出中,观众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支深得克兰科大师真传的世界芭蕾名团流淌在血液里的“戏剧基因”。
连续3晚的演出中,弗里德曼·沃格尔、戴维·摩尔、埃莉萨·巴德尼斯等舞团首席明星悉数登台。这些外形靓丽、表演细腻、技巧精湛的年轻舞者精准而严谨地呈现了莎翁原著中角色的年龄感和独特个性。舞者的肢体时而表现着令人捧腹的幽默桥段,时而爆发出令人动容的悲剧力量。在他们的诠释下,克兰科编的舞蹈犹如生机勃勃的泉流,流畅而充满激情。正如舞团艺术总监里德·安德森所说:“对于观众来说,舞台的灯光亮起,一切就开始了,你不需要事先知道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将在舞蹈动作中呈现。”的确,从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仿佛在演员优美的肢体语言的指引下登上了一趟故事的列车,被舞台上跌宕起伏的情节牢牢抓住,一路不停歇地驶向终点。
踮起脚尖讲故事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意大利的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却因家族仇恨而遭遇不幸的故事。舞作刻画了年轻而充满激情的恋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鲁莽冲动的朋友茂丘西奥等戏剧角色。除去出色的编舞技巧,惊险的打斗场面、丰富的群舞场景以及出自尤尔根·罗泽之手奢华的舞台布景和亮丽的服装,衬托着阳光照耀下的城市街道,也为故事情节增色不少。
正如观众刘丽评价的那样:“有的芭蕾舞剧高雅却不接地气,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不同,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该剧的舞蹈编排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典芭蕾的高难度技巧,使舞者的表演从“炫技”的单一维度里解放出来,转而在舞步中融入叙事的情感表达。尤其是那段双人舞,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化装舞会上一见钟情的青涩与悸动,到阳台上那一吻里包含的澎湃爱意,再到卧室中刚刚体味到新婚甜蜜便迎来生死诀别的撕心裂肺,使故事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升华,见不到古典芭蕾程式化的影子,却将技术动作不留痕迹地融入其中,即便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看来仍极具创意。(本报记者 李蕾 见习记者 张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