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

    英国脱欧又出意外剧情

    作者:本报记者 林卫光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4日 12版)

        【记者连线】

     

        英国脱欧这场跌宕起伏的年度大戏,现在又有了新的意外剧情。

     

        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判决,政府要想正式启动脱欧谈判,必须征得议会投票表决同意。由于在今年6月的脱欧公投中,大多数议员支持留欧,一旦投票,结果或许将对政府不利。英国政府对法院判决结果表示“失望”,并将提出上诉。

     

        按照英国现任首相特雷莎·梅的设想,英国将在明年3月底前正式激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知会欧盟启动脱欧谈判。为了避免变故,梅始终坚称,政府的决定是在“尊重人民的意愿”,无须经过议会表决。英国议会内部对此强烈反对,有些议员甚至将梅的这一决定形容为英国历史上“都铎王朝”的“暴政”。

     

        英国民间的留欧派们不满公投结果,竭尽全力要英国留在欧盟。一位名叫吉娜·米勒的普通女性在这场“欧盟保卫战”中引起关注。她是伦敦一家私人企业的投资管理员,她和其他几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将英国首相告上法庭。他们在这场被称为“世纪审判”的司法纠纷中表示,任何一名政府成员,都无权在不经议会同意下,启动脱欧程序。

     

        最初,此间分析人士并不看好吉娜·米勒的法律举动,认为这无非是英国脱欧大戏中的一个“消遣场景”。然而,英国高等法院却出人意料地在11月3日宣布,政府在启动脱欧前必须要过议会这一关,只有议会表决同意了,英国才能开始和欧盟谈判。

     

        宣判后,吉娜·米勒表态称,政府应该做出“明智决定”——不要上诉。“志同道合”者们在法院外庆祝判决结果,他们表示,这是“所有相信议会民主至高无上的人的胜利”。一名上诉者对媒体表示,尽管自己投票支持脱欧,但是没有想到政府竟敢“绕过议会”。

     

        对于这一脱欧路上的新绊脚石,英国政府发言人表示“失望”,并称政府将提出上诉。英国外贸大臣福克斯称,英国民众在一场议会同意的公投中选择脱欧,政府尊重这一结果的决心是坚定的。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法院已经允许政府对最高法院提出上诉,相关听证将在今年年底前举行。

     

        英国工党主席科尔宾表示,法院的判决结果表明,政府应该立即将脱欧谈判方案交由议会讨论。他表示,工党尊重民意,支持脱欧,但是程序必须要透明。

     

        英国脱欧派对法院的判决表示不满,有人称法官并非民选,不能代表人民意愿。英国独立党主席法拉奇批评称,法院将竭尽全力阻挠或者延误政府激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他们想象不到人民将因此有多愤怒”。法拉奇称,这是对人民意愿的“背叛”。他认为,一旦议会获得表决权,投票结果将阻止英国政府启动脱欧程序。

     

        英国“脱欧运动”副主席艾伦·班克斯称,议会先是授权民众公投,当公投结果非议会所愿时,又竭力破坏人民的决定。现在,司法体系更是和一些议员联合起来,“对英国民主宣战”。英国广播公司政治评论员诺曼·史密斯称,除非英国政府上诉成功,否则英国脱欧将面临长期的议会障碍。

     

        有分析认为,3日的法院判决给英国脱欧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英国脱欧这场大戏还能不能演下去、如何演都很难说。

     

        第一,由于绝大多数议员在今年6月的公投中支持留欧,他们如果在未来的议会表决中不改初衷,投票反对启动脱欧谈判,英国就无法脱欧。

     

        第二,他们当中的保守党议员,即使出于维护执政地位的考虑,勉强支持启动脱欧谈判,也会要求政府先明确脱欧谈判方案。英国政府为了赢得议员们的支持,恐怕不得不改变目前的“硬脱欧”立场。媒体目前普遍猜测,英国将同时离开欧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这一“硬脱欧”情况可能不会发生。

     

        第三,如果英国首相无法如愿启动脱欧谈判,英国政坛将有新的动荡,可能会提前举行大选。英国工党议员麦克·盖普思在3日预测,高等法院的判决结果使得提前大选“非常可能”。

     

        (本报伦敦11月3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林卫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