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法国诞生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德国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和音乐家,意大利则多产时装大师和设计大师。夹在三国中间的瑞士,虽然国小,却以心灵手巧的工匠辈出而著称于世。瑞士不仅拥有引领全球潮流数百年的钟表设计、制作业,还有独具特色的银行业、金融系统,质量名列世界前茅的机械制造业。而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着大量受过良好训练、一辈子虽然只干着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但却能把这份工作干到了极致的瑞士工匠。
瑞士工匠驰名于世,在就业市场上颇为抢手。那么,他们是怎么诞生的呢?
首先,这得益于瑞士教育体系中的学徒制。
瑞士青年于连是农民的儿子,家住汝拉山区。初中毕业后,他跟着菲利普·盖诺兹先生学习做奶酪的技艺。盖诺兹住在他家附近,是瑞士170家“格吕耶尔”奶酪的生产商之一。用传统方式生产的“格吕耶尔”奶酪,是瑞士最重要、最知名的农副产品之一。从在大自然中放养奶牛(平均1公顷土地不超过1.5头奶牛),到加工中不添加任何化学品,整个生产过程保证最后的奶酪成品完全“绿色、天然”。于连3年“出徒”,又进农业技术学校深造两年,获得一张文凭后,才回到家里,准备接父母的班,打理家里那30多件农业机械、50公顷草地和35头奶牛。
于连的教育经历,是瑞士农民“成才”的典型经历,也是瑞士“学徒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集中体现。
学徒工制度可以说是瑞士独有的制度。在欧洲,拥有类似制度的还有德国。事实上,在整个西欧,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比较好,而失业率又比较低的,也正是这两个国家。不能说这全得益于培养工匠的学徒工制度,但这个制度的优越性还是很明显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这个制度培养了市场急需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业后,工作上手快,为用人单位节省了培训时间,也少有年轻人刚就业时的“眼高手低”。
瑞士年轻人在初中毕业,大约十五六岁时,可以选择读高中,以为将来上大学做准备,也可以进入相当于中国的技校或职业高中的学校,开始“学徒工”的学习。一般而言,学徒工在企业中度过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教室里度过的时间长很多。
传统上,学徒工的学习有两点非常明确。一点是,与未来的职业紧密相关。比如,学汽车修理的,将来不会去做手表;学水暖维护的,将来不会去当火车司机。再有一点,一部分学校与企业“合办”,进了这个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这些企业工作的可能性极大。
在瑞士,平均只有20%多的青年进入高等院校读书。在日内瓦州等法语州和意大利语州,进高等院校的比例稍高一些,但最高也就是38%。而在某些德语州,这个比例甚至低于10%。绝大部分人都选择初中毕业后进技校或职业高中,2年或3年的“学徒工”学习结束后,他们即可以进入就业市场,一般都能找到一份与其学习和培训“专业”保持延续的工作。当然,选择当“学徒工”后又改变主意、想进大学深造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一般而言,这部分人也是进入与其学徒“专业”相关的高等院校学习。
不走“学徒工”这条路,而是进高中考大学的年轻人,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15岁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与其这时候就固定发展方向,不如先泛泛地读个高中,上个大学,然后再定夺。对“学徒工”制度持否定观点的人,其主要的论据,也是说15岁的少年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设计很难说是成熟的。据一个15岁就开始当学徒电工的瑞士朋友估计,大约70%~80%的学徒工,都是从学徒生活开始那天起,就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当然,一般世俗的解释,上职高或技校,是因为自己没本事或没钱上大学。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要上大学就得先读高中,再加上4~5年的大学学习,对一个想尽快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及其家庭来说,这既是钱财和时间上的巨大投入,也是对其本人学习能力和恒心的考验。
(本报日内瓦11月1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