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西高庄村村民王艳红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了自己的“课程表”:周一,书法;周二,葫芦丝;周三,绘画;周四,中阮、二胡、笛子;周五,“人人上讲堂”;周六,形体;周日,音乐。一周7天,一天也不闲着,“日程”排得满满的。王艳红今年61岁,是村里的葫芦丝艺术团团长,也是远近闻名的“文艺明星”。“我们是普通老百姓,可拿起乐器,站在舞台上,就觉得自己是专业演员,心里舒坦。”王艳红对记者说。
2010年,西高庄成立葫芦丝表演队。如今,从当初只有几名爱好者的小团队已经发展成有110多人的大乐团,还在全国葫芦丝大赛中得过集体银奖。西高庄由此有了“河北省葫芦丝第一村”的美誉。
国家级文明村镇、联合国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节约之星……这些都是西高庄近年获得的“称号”。
西高庄是一个“城中村”,人口不到千人。近年来,随着保定市城镇化的发展,西高庄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坚持育民为本,以文化人,着力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
在教育上,西高庄十分舍得花钱,从1994年开始,西高庄给子弟补助从小学到高中,每年一次;大专生至研究生给予一次性补助,在校获得荣誉称号再给奖励;自考、函授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报销学费,在全市率先出台《在校生奖励办法》。“今天我以西高庄为荣,明天西高庄以我为荣”——这两行字成为居民的集体座右铭。有投入就会有收获。“30年前,全村没几个高中生,现在光留学生就好几个。”西高庄党总支书记王焕荣告诉记者。
人们最看重的“功德善行榜”设在大门口。汶川地震后,群众自发捐助了23万元现款,随后村里设立了“爱心基金”,村里还有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尚德老年服务队”——这些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不光清扫街道,还坚持每日做义工。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田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