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哈尔科夫的中国农场

    ——乌克兰纪行之一

    作者:本报记者 刘伟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9日 05版)
    侯桂莉和她的员工 郑菁摄

        【海外掠影】

     

        在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访问时,听说当地有一家中国农场,即驱车前往。

     

        出城市往北,公路两侧先是一片片茂密的森林,林地间不时有成群灰鹊冲天而起。前行一段路程以后,眼前豁然开朗,平林漠漠烟如织,起伏的田地涌向天边。

     

        进入一片田地,在一座平房前面,一个风霜满面的中国女性迎接我们。

     

        她叫侯桂莉,是这个农场主管农业的副总经理。在狭小的办公室,她一边请我们喝茶,一边开始介绍这个农场。

     

        “我来哈尔科夫15年了。从别扭到适应,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

     

        侯桂莉早年在辽宁省一家电子企业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来到乌克兰哈尔科夫,先是开饭店。由于是当地第一家中国饭店,生意很火,头两年,虽然仅有十来张桌子,用餐的当地客人都要排队。

     

        侯桂莉笑着说,生意好,就想做大。到2007年,与有矿山工作经历的丈夫李学刚一商量,用50多万美元收购了当地一家小型农场。耕地虽然只有20来公顷,实际上却是看中有十几间厂房、仓库,打算用来在哈尔科夫发展物业。

     

        不过,事与愿违。“我们命中注定要办农场!”早在国内辽宁工作时,侯桂莉就有拥有自己土地的奢望。“没想到竟然在遥远的乌克兰实现了。”侯桂莉面上掩不住喜悦。

     

        小农场发展还是受限制的。2011年初,侯桂莉在网上看国内一个信息:中国农垦总公司有意愿到乌克兰开发农场。当年,恰逢中国领导人访问乌克兰,随团访问的中国农业发展集团领导与李学刚就开办农场仔细地进行了讨论。

     

        乌克兰土地肥沃,黑土地土质之好,闻名世界。这里是开办大型农场非常理想的地方。双方一拍即合:在乌克兰办现代化的大农场!

     

        2013年,中农发出资93%,李侯夫妇出资7%,收购了乌克兰农业投资公司2006公顷土地,成立中乌农业发展总公司。利用庞大的旧仓库,还饲养了200多头奶牛肉牛,以及猪、鸡等。“乌克兰非常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如果条件成熟,我们准备再收购一到两万公顷或更多的土地。”

     

        “要实现机械作业,必须有好的农具。农场刚成立时,农业生产器具十分落后。我们花200多万美元,购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聘请了30多名技术熟练的当地农业工人。每个农工都是多面手,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样样都会。”

     

        “效益如何?哈尔科夫当地农工对工作满意吗?”记者问。

     

        侯桂莉不假思索地说:“我们农场全程机械化作业,这里的黑土地土质好,化肥用得少,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葵花等;比如冬小麦,每公顷产量5吨,进入粮仓成本为3900格里(约152美元),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她赞不绝口地说,“乌克兰农工生产技术水平高,基本都是多面手。刚开始不是太用心。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我们农场遵守当地法律,按时纳税,每月及时给工人开工资,而且比当地要高,慢慢地,当地农工珍惜这个岗位,努力工作,把到中国农场工作看作是自己的荣誉。”

     

        桌上摆着几盘糖果和糕点,不时给我们斟茶的是一位围着花色头巾的中年妇女。侯桂莉说,她叫伊万诺夫娜,在农场9年了,负责内部管理。“我们工资要高出当地一大截,农工午餐晚餐均免费,当地人称,到中国农场工作,是令人羡慕的。”

     

        (本报记者 刘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