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
近年来,医院“血荒”频发,有的医院甚至因为缺乏血源而停掉手术,致使有的患者一个月内手术被推迟6次。一些“血贩子”瞄准法律法规的漏洞,低价向卖血者买血,高价向患者家属卖血(买卖交易围绕献血凭证进行),让红色的血变成了黑色。但是,仅谴责“血贩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社会思量如何彻底解决一直存在的“血荒”问题才是正道。
从普遍存在的“血荒”可以看出,群众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不够高,这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没做到位有一定关系。比如群众去献血,有些工作人员态度不够热情,让献血者献了血还寒了心;比如群众,特别是地处偏僻的群众想献血,却要倒几趟车才能找到献血的地方,这表明采血站(车)布点不科学,不能够最大程度上方便群众献血;比如群众对献血的安全有所顾虑,认为献血影响身体健康,这说明相关部门自身工作没有做好,对献血的相关知识普及宣传还不够……
关注“血荒”的人不少,但参与义务献血的人却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公众对义务献血信任不足是主要原因。我国对无偿献血者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献血者用血时可以免费,其直系亲属和配偶也能享受到免费用血。但实际上,因缺少全国联网的献血信息系统,献血者用血时不能在医药费中直接扣除,而需先垫付用血费,然后拿着献血证到献血地区的卫生部门报销,整个过程非常繁琐。而且,医保政策和献血政策没有接轨,还存在异地用血报销困难等问题。“献血容易用血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热情。
解决“血荒”,还需要相关部门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让群众在献血的同时能感受到温暖。比如对献血者要热情,在天冷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天热的时候提供一些冷饮,在献血者献完血后要真诚地说声谢谢。相关部门还应延长献血服务的工作时间,并且做好流动献血车的科学布点。延长工作时间可以让群众在下班和休息的时间里也能够献血,特别是节假日、休息日,血液部门要正常提供采血服务。流动献血车不仅要驶入人流量大的地方,还要定期开到偏僻地区采血。此外,要加大对献血的相关知识普及宣传力度,并且动员公务员等特殊群体积极献血,给群众做出良好的表率。
当然,避免发生“血荒”,除了要改进工作方式、调动公众献血积极性、消除公众信任危机、提振公众献血信心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献血用血机制。因为,打“情感牌”固然能够修复公众对无偿献血信任不足问题,但是加快献血用血制度化建设并坚定走公益性、互惠性道路,才是解决“血荒”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