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新故事】
1935年10月8日晚,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过六盘山,到达宁夏彭阳县的乔家渠。那时的乔家渠及周边地区人烟稀少,红军指战员便露宿野外。入夜,深秋的狂风卷着黄沙泥土,击打着红军战士的躯体,让红军感到又冷又疼。
乔家渠村70岁的乔德雄,向记者讲述他爷爷乔生魁当时的见闻:红军战士满脚的血泡,满脸的尘土,简直像个泥人。
谁会想到,当年红军经过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彭阳县,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处处呈现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景观。我们前来采访时虽然已到深秋,但山梁上仍然浓荫密布,翠绿的、金黄的、鲜红的树叶将大地装点得分外妖娆。
阳洼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堪称彭阳水土治理的典范。这里,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创了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截至2015年底,彭阳全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14条151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1%,林木保存面积由1983年建县初的27万亩增加到203.8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3%提高到了26.5%。彭阳因此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其独创的“88542”旱作造林整地模式更是作为“彭阳经验”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进行推广,彭阳旱作梯田还入选“中国美丽田园”的行列。
“为了治理好水土,彭阳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彭阳县水务局总工程师杨晓辉说,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才有今天山绿、地平、草丰、林茂的喜人景象。
彭阳不仅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地变平了,人也逐渐富了起来。经过综合治理,沿线贫困群众纷纷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下经济、开办农家旅馆、开发旅游产品等举措实现了增收致富。
经过综合治理而呈现出的美丽景色,已变成一种旅游资源。今年4月,在桃花、杏花、梨花竞相绽放之际,彭阳县举办了杏花旅游文化节,吸引了60.47万名游客前来,旅游总收入达到4.5亿元,其中“农家乐”接待游客31万人次,收入突破1550万元。
除了发展旅游,彭阳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建立“林、蜂、药”特色产业增收模式,进一步释放生态建设红利。截至目前,彭阳县已扶持21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优质红梅杏0.7万亩,在草庙扶贫开发示范片区等区域嫁接改良低产山杏1万亩,新建扩建林下朝那鸡养殖点22个,完成中药材种植5万亩,打造原生态养蜂基地4000亩,全县累计发展养蜂5600箱以上,其中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3051箱,目前仅养蜂户户均单项纯收入就达到1.5万元,预计户均可以增收两万元,“小产业”推动了“大扶贫”。到今年年底,彭阳将有34个贫困村的2.23万人脱贫销号。
短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位于黄土高原的彭阳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区位优势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中,脱贫工作往往面临着“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的两难选择。彭阳县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终于将原来的荒山秃山变成了今天的绿水青山,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彭阳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脱贫之路,找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有效途径。彭阳的经验再次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