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
重庆三峡学院是全国首批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学科牵引,应用为本”的发展方向和“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发展思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三个融合”让创新创业氛围浓起来
“三个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深度融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度融合。
学校将创业课列入必修课范围,突出学生的创业精神、知识、心理和能力四个教育重点,建立由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三部分构成的工作体系。一是所有本科专业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在本科大三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同时充分利用校园传播媒体宣传创业政策,通过举办创业政策宣讲会、优秀毕业生创业经验交流会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二是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系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每年11月举办创业精英训练营,通过创业沙盘模拟训练、创业项目答辩、创业精英圆桌会议、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采取体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三是对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创业咨询和服务,指导他们组建创业团队,遴选创业项目,筹措创业资金,防范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率。
“三个平台”让创新创业骨干动起来
重庆三峡学院搭建了“三大平台”,即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变“心动”为“行动”,努力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潮流。
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校围绕库区需求,鼓励师生利用三峡资源,对接三峡研究,遴选出“三峡库区室温下大路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等创新性实验项目30余项、“挑战杯”项目30余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00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项目100余项。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学校以实验教学改革为载体,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选派优秀学生到当地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做毕业设计。最近几年,共有5位同学围绕三峡库区的课题研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奖。
创新创业展示平台。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网站,以大学生创业协会等36个社团为载体,会聚创新人才。每年上半年举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下半年举行大学生科技节,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单片机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营造创新文化。在各种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学生近年来不断增加,其中王利娟负责的“创奇团队”获全国大学生网络虚拟运营创业专项赛三等奖,吕伟东获第二届“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高校金融操盘手一等奖。
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重庆三峡学院是东南大学的对口支援单位,每年都会在会计学、土木工程专业各选派30名学生到东南大学,按照“1+2+1”模式联合培养。每年预算不低于100万专项,资助学生赴国(境)外大学(机构)参加短期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国际竞赛、学术会议及实践实习。除开展《创业基础》系列专题讲座,还不定期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部门人员来校开展创业知识、技能、政策讲座,定期举行“青春三峡·创业沙龙”和创业项目路演、“挑战杯”竞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鼓励项目之间相互学习进步。
“三大保障”让创新创业长起来
学校完善学分制,设立8个创新实践学分,休学创业可保留3年学籍;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导师“三大保障”。
资金保障。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150万元,给予创业团队每年2500至10000元不等的创业资助或奖励。印度尼西亚华裔商人杨诗晴女士还捐赠500万元资助我校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和创新创业。出台《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学生科研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规范创新创业工作,帮助学子梦想成真。
场地保障。2009年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2015年建设“太阳鸟”众创空间,总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为入驻孵化的企业免费提供办公设备、水电、上网条件和工位,设置企业独立办公区、业务洽谈室、会议室、创业咖啡等功能,能同时容纳5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创业一站式服务、导师指导、培训服务、创客交流、创业投融资五大服务平台,对入驻基地的项目和企业进行管理和孵化服务。学校所在的重庆市万州区还来校设立工商服务指导站,现场提供注册登记、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等指导,并资助了55台电脑支持学生创业。截至2016年5月,学校创业基地共入驻创业项目52项,成功孵化“三峡易购”网上商城等10个项目成为实体企业。
导师保障。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小组,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校内教师的主体作用,校外导师的支撑作用。邀请校外导师根据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及企业创办年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指导。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认证培训等途径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队伍+资金+平台+基地”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格局。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