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他扎根基层,把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打造成为全国文明村;
142天,他在从事专职扶贫工作的短暂时间内,跑遍全区所有的贫困村;
46岁,他匆匆走完了生命的里程,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扎根扶贫一线的动人篇章。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苏庆亮。
三次丢下安稳工作,来村里“捅马蜂窝”
1991年4月,刚满21岁、风华正茂的苏庆亮跳出农门,到岱岳区天平乡机关任职。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展示青春才干时,乡党委领导找到他,动员他返回大陡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大陡山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乱村,3年换了两任党支部书记,都没有摘掉“穷乱差”的帽子。乍听到党组织让他离开机关回村任职,苏庆亮心里有些犹豫,但一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还过得那么穷,他就坚定地听从党组织安排,挑起了带领大陡山村“脱贫突围”的担子。
见到回村任职的儿子,曾当过生产队长的父亲满脸的不乐意:“儿啊,你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村里换了几茬都干不好,你怎么能丢下乡里的安稳工作,来这里捅马蜂窝!”
“爸,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是党员就要为家乡担起责任,我们总不能眼看着大陡山这个马蜂窝乱下去不是?”苏庆亮不仅说服了父亲,还动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父亲做他的参谋和顾问。
2009年,全省统一组织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乡镇公务员,苏庆亮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当时,正值大陡山村集体发展爬坡追赶的关键时期,村民群众听到消息后极力挽留。看到群众对自己这么信任,他主动提出申请,志愿继续留在村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1年11月乡镇换届时,苏庆亮因工作突出再次被选拔为天平办事处副主任。面对又一次返回机关工作的机会,他再一次向组织提出了留村任职的申请。
“认准了的事就要敢想敢干”
“我就是搭上一条命,也要让穷村富起来!”苏庆亮曾在村民大会上当着全村326户父老乡亲的面,立下了铮铮誓言。
“认准了的事就要敢想敢干”。2001年,苏庆亮看准了苗圃产业的发展前景,在召开群众代表会商议建设集体苗圃时,多数群众不支持。他当场承诺:“我们13个党员干部每人集资1万元,先发展10亩,赔了我个人承担,挣了归集体!”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10亩苗圃当年就为村集体盈利5万元。为继续做大绿色产业,苏庆亮先后十几次到南方学习考察茶叶种植,掌握了全套“南茶北种”技术,带领群众发展起有机茶园600多亩,打响了“泰山极顶茶”品牌。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大陡山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昔日的“荒陡山”“穷陡山”变成了今天的“绿陡山”“金陡山”。
“他为村里留下上亿元资产,自己家却成了贫困户”
今年3月,岱岳区委为了更好地推进扶贫工作,把大陡山村脱贫致富的经验推广到全区,任命苏庆亮担任区扶贫办副主任。上午区委宣布了任命,下午他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我和老百姓感情深,愿意干一辈子扶贫。”在与同事的见面会上,他深情地说。
长期超负荷、透支式的工作状态,使苏庆亮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神经性耳聋等疾病。他随身带着药片,实在撑不住了才到医院住上几天,却常常为扶贫的事拔下针头就走。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区17个乡镇的82个贫困村,为精准扶贫东奔西跑,殚精竭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苏庆亮走后,群众、同事纷纷来到家里慰问。简陋狭窄的平房里,除了结婚时置办的低档家具,就是墙壁上贴满的各类奖状,再就是那一摞摞的工作日记。在他家,14岁正上初中的儿子住的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厢房,已上大学的女儿回家没地方住,只能在外屋打地铺。
生前为大陡山村创造上亿元财富的他,竟然过得如此寒酸。“他为村里留下上亿元资产,自己家却成了贫困户。”村民们扼腕痛惜。
(本报记者 李慧 赵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