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杨云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9日 13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冥思苦想和自我陶醉,而是根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关照,社会现实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也是它被视为“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的重要因由。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时代变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大大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这就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为此,我们要聚焦于时代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中国当代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在持续回应时代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但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历史传统不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在不同国家内,其实践内容与表现形式也并非同一模式。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会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根本目标的重大理论创新,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境界。

        与人民群众同行,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智慧之源和力量之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为人民群众求解放、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史,是一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维护和实现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理论,服务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主张,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时,要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对人民群众最鲜活生动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提炼,吸纳人民群众的实践诉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及时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进程,不断推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与人类世界共命运,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必然具有世界性,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和意义。人类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下,将人类世界生存空间以村落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前所未有地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同时,新世纪的人类世界同样面临一系列的生存危机。如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粮食短缺以及恐怖主义、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逐渐凸显。人类世界共同面临的系列难题也将人类维系在事关生存与发展的整体命运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一国之力所及,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阐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主张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呼吁各国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新的未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学说。人类梦想相通、各国兴衰相伴,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人类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注人类世界生存与发展,从整个人类世界命运出发来关注世界历史问题,不断向人类世界贡献中国理念、中国力量,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旗帜,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使马克思主义在与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断推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