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本哲学社会科学书】
人们即便没有接触过政治思想史,对马基雅维里(1469—1527)这位意大利政治思想家也不会陌生。他的思想常被化约为著名的马基雅维里主义而为世人知晓,他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生命力。10多年前,我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上所认识的马基雅维里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以令时人震惊的方式告别古典,是近代政治思想的开创人物。这是一种教科书般的表述,在古今中西之间,相关文献已是汗牛充栋,马基雅维里学说的意义仍待进一步索解和澄清。
马基雅维里是离开其挚爱的政治舞台后才开始写作的,《君主论》是他渴望重返这个彰显其德性的世界而创作的——至少就此书献词而言是如此。不少学者苦心孤诣,不断钩沉此书的写作意图和微言大义,恐怕与此有着莫大的关联。若说马基雅维里是思想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那么《君主论》大概就是思想史上引起最多争论的著作。单纯从这点看,《君主论》就是人们理解马基雅维里学说乃至政治思想史的关键所在。阅读马基雅维里,必须认真面对马基雅维里的“邪恶”,直接深入其最令人震惊的地方,方能对他的无畏冷峻有所理解。
人们总爱说马基雅维里开启了现代政治,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们认为他在《君主论》中明确区分了政治与道德。与当时常见的“君主宝鉴”式作品不同的是,马基雅维里不打算在《君主论》里提倡日常道德规范,反而明确指出,实际上人们如何生活与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是不同的。《君主论》往往也由此成为现实主义思想之渊薮。马基雅维里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立场是相当暧昧的,他劝导君主要残酷吝啬而非仁慈慷慨,但这只是迫不得已之事,而不是任何时候一切统治都该如此;他仍然认为但凡可能,君主仍然应该行善。
人们对马基雅维里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恰是由于只阅读《君主论》,而忽视了《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与马基雅维里的喜剧。强调君主如何获得和保持权力的《君主论》,只是给读者们呈现出非道德的、对君主和暴君不加区分的、现实的甚至是邪恶的马基雅维里,而以罗马共和历史为基本背景的《李维史论》,却又会呈现出一幅为政治秩序供给寻求典范而殚精竭虑、爬梳剔抉的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里的又是一幅为佛罗伦萨的共和政治问诊寻方的形象。因此,理解马基雅维里不能只阅读《君主论》,也不能把《君主论》与其他著作对立起来。
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实际上都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观察者。马基雅维里不是书斋里的政治哲学家,他是为意大利而写作的。意大利在15世纪所遭遇的政治危机是促使他进行写作的主要动力。法国军队的入侵撕裂了意大利,使意大利无法再保持此前的安定和平,意大利的命运开始受国外势力的左右。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小国林立,而且缺乏独立性。可以说,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力图寻求获得独立性的药方。这也就使得其学说旨在“控制”而非道德教化,统治者的德性或者说政治制度的德性恰在于能够控制各种变化而保持独立性,至于这些德性具体应该是什么,马基雅维里并没有罗列出清单,而是开放的。这种“开放”往往也把一些与日常道德规范相悖的“德性”纳入其中。
伟大的哲学家总是要回应他的那个时代、做出诊断给出药方。马基雅维里学说面对的是15世纪意大利的命运;马基雅维里只是让我们站在现代世界的开端,他的学说显然无法为现代秩序背书,也无法为现代道德——政治世界提供完备性的方案,但对于如何审视国家的时代命运而言,马基雅维里学说毫无疑问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君主论》成书五百多年的今天,阅读马基雅维里仍然必要,但能否有所洞见,或许本来就与读者对政治世界的理解有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