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
未来10至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结束了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的中国,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重任。据统计,在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仅有13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余的国家和地区继续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有的甚至降为低收入经济体。在各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中,既有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又有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有很多,但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教育投入,实行“教育立国”战略,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人口质量红利。而要发展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与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与基础。
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从总体教育投入水平看,我国2013年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34%,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低于“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水平,更低于其他高收入国家投入水平。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8月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低于100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06至397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976至1227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27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通过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国家(中等收入国家、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即近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教育投入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会逐步增加。2014年,中等收入国家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为4.32%;“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为5.42%;“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为5.93%;“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为6.32%。(如图1所示)
在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方面,中等收入国家为3.97%;“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为4.60%;“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为5.12%;“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为5.48%;我国在2013年则是4.30%。
我国的公共投入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与“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如图2所示)
与国际比较,我国生均教育经费除了中等教育生均经费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外,其他均低于各类别国家。具体数据如下:2013年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生均经费为1025美元,占中等收入国家的64.8%;占“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28.6%;占“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16.9%;占“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11.6%。2013年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为1323.99美元,占中等收入国家的85.1%;占“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35.3%;占“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19.4%;占“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13.6%。2013年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为1882.03美元,占中等收入国家的109.1%;占“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45.8%;占“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22.8%;占“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16.2%。在中学后非高等教育阶段,2013年我国生均经费为2192.91美元,占“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47.1%;占“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30.6%;占“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29.2%。在高等教育阶段,2013年我国生均经费为4008.47美元,占中等收入国家的58.7%;占“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62.8%;占“GNI高于2万低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34.8%;占“GNI高于5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21.3%。
“政府投入为主,多元投入相结合”的教育投入新体制
经济学家埃森格林联合两位亚洲经济学者共同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证据》指出:“高质量人力资本的缺乏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马来西亚和泰国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同义词。相比之下,中等及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有助于解释韩国从中等收入到高等收入国家的成功转型。中国是否可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大概将部分取决于,中国是否可以发展以下教育体系:即可以成功地培养出具备雇主所需技能的毕业生”。从日本、韩国、“亚洲四小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与“亚洲四小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的失败案例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大力投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我国教育投入近年来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需要继续扩大投入总量。我国目前人均收入约为7800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所处阶段的实际,需要由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来源结构转变为“政府投入为主,多元投入相结合”的教育投入新体制。第一,要逐步提高教育总投入水平。在教育总投入方面,“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教育总投入情况为,阿根廷6.78%、智利6.43%、波兰5.71%、爱沙尼亚5.43%、匈牙利5.04%、俄罗斯4.8%、捷克4.75%、斯洛伐克4.4%,总体平均值为5.42%。考虑到未来十年我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教育总投入方面,可努力实现教育总投入占GDP5.4%左右的目标。第二,在公共投入方面,政府要依照《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未来十年可努力实现教育公共投入占GDP4.6%左右的目标。从教育公共投入的国际经验看,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即“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教育公共投入,阿根廷为5.83%、爱沙尼亚为5.14%、波兰为5.08%、匈牙利为4.85%、俄罗斯为4.28%、捷克为4.15%、斯洛伐克为3.76%、智利为3.74%,总体平均值为4.6%。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投入结构方面,应大力提高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我国公共投入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相对占比过低,2013年仅为3.52%,不及“GNI低于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11.65%的三分之一。第三,可适度提高社会投入水平特别是家庭投入的水平。在家庭投入方面,从各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来看,主要呈现出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从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必然会经历一定时期的增长,进入高收入阶段之后,随着社会投入的不断增加,家庭投入才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我国2013年的数据来看,家庭投入为11.23%,虽然高于“GNI高于5万美元国家”的10%,但是却低于其他不同阶段的高收入国家。因而,适当提高家庭投入在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还有一定空间。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起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新体制。第四,努力提高各级教育的生均经费。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普遍偏低,且从世界发展情况来看,又主要表现为随着各发展阶段层次的提升,各级教育的生均经费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因而,不断提高各级教育的生均经费,意义重大。
(李立国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易鹏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