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居然有这么老的葡萄?”“这么粗的葡萄藤,该有上百年了吧?”“这么老的葡萄还能结出这么多葡萄?”最近,我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境内贺东庄园的葡萄园,听到许多同行者都惊奇地发出这样的问询和感叹,有人还拿出手机与这些历尽沧桑的老藤合影留念,将这个奇闻在朋友圈传播。
我看到,这些比椽子还粗的葡萄藤紧贴地面、斜躺在葡萄架上,根部直径约有二三十厘米,虽然表皮粗糙,多处开裂,但其末梢依然挂着一串串鲜翠欲滴的葡萄。据管理人员测量,根部直径最大者有28.6厘米、周长达90厘米。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的葡萄颗粒不大、也无核。无核的葡萄在宁夏比较少见,应该是为酿酒而栽植,不大可能供鲜食。据说,老藤所结的葡萄虽然越来越少,个体也玲珑娇小,但成熟后粒粒芳香浓郁。
据贺东庄园“庄主”龚杰介绍,他的庄园共有3000多亩葡萄,像这么“年长”的葡萄共有225株,有人说它们有100岁,还有人认为它们该有200岁,否则怎么会长这么粗呢?
当然,说这些葡萄这么长的寿命,只是一家之言,有待科学鉴定。但这么粗的葡萄藤、这么老的葡萄树,不要说在宁夏绝无仅有,就是在我国新疆和世界著名酿酒葡萄产地法国波尔多,也难得一见;而在贺兰山脚下这么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能有如此长寿的葡萄,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据悉,这些“老态龙钟”的葡萄已是几易其主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事情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它们起源于何时?最初由何人所栽?曾经酿造过什么酒……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做出准确回答。许多人只知道它们原来属于西北煤机厂所办的农场,后来又转来转去,转到龚杰手中已是2010年年底了。几年来,龚杰投资1.6亿元对这个老葡萄园进行改造,使它在很短时间内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夏冬季气候干燥、温度很低,很多树木的枝条过冬就会枯死。为了让大地上的葡萄安全过冬、减少水分蒸发,每到深秋,人们都要把葡萄枝埋入土中。这些躯体僵硬的老藤不能弯曲,不便掩埋,却奇迹般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严冬。虽然看上去似乎已经枯死,但每到春暖花开之际,它们照样恢复生机,含苞吐翠。如此,不用年复一年地掩埋,倒也省去了许多人工。
这些“年事已高”的葡萄,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壤,因饱吸天地精华而非同一般。用这样的葡萄酿酒,有别于那些根底较浅的葡萄,其品味的奇妙、细微的差别,更非一般人所能品出。
唐代诗人王翰曾作《凉州词》,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描绘的是唐代西北边塞守边将士生活的动人场景,也透露出一个历史事实:早在唐代乃至更早的时期,西北就盛产葡萄和葡萄酒,而喝葡萄酒已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爱好。
龚杰告诉我,曾经有人要出高价购买老藤葡萄移栽到自己的酒庄以壮门面,但他坚持不卖。非但不卖,他还要树立保护标志精心保护。据悉,自治区有关部门也在考虑给他们颁发“文物保护遗址”标牌,并将组织认领活动。
许多宁夏人一直认为,宁夏的葡萄酿酒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栽培葡萄并用葡萄酿酒的历史只有30多年。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可能要改一改了:宁夏不仅有这么老的葡萄,而且可能从很早就开始酿酒了。(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