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民间投资合作洽谈会上,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民新能与内蒙古自治区在新能源、扶贫、旅游、健康医疗、农牧业等领域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
为助力脱贫攻坚,中民新能加速了在扶贫领域的布局。2014年8月,中民投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设总规模超过2000兆瓦的光伏电站,以国家级贫困县盐池作为落点,两年扶贫攻坚,共投入资金23.66亿元。
“中民新能作为中民投在新能源领域的专业投资平台,在宁夏盐池县一方面建设自己的商业电站,另一方面逐步探索形成企业与地域相结合的特色扶贫模式。”中民新能董事长白锐平说。
在民营资本参与扶贫攻坚的探索中,如何通过体制和模式创新,建立起公司与农户致富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影响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因素。
白锐平分析指出,为破解这一问题,中民投宁夏扶贫模式构建了三个支撑点:一是“光伏+投资”,二是“光伏+投智”,三是“光伏+生态”,立足当地滩羊特色产业,提炼特色品牌,用品牌来统领产业链,进而构建企业与农户与产业与金融互动的良好生态。
专家指出,由于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缺少必要的农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理念,即使拥有大片土地和持续丰收的农产品,也无法创造丰厚的收益,通过PPP的模式可以有效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种植、养殖产业,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近年来,湖南省财政厅驻大溪村扶贫工作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采取“土地流转返包、公私合作经营”的方式,建设416亩的高山云雾茶园,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公私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经营管理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类似的扶贫模式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不少探索——黑龙江省青冈县昌盛乡兴东村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推进农村产业集约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年产值600万元。
“民营企业利用PPP模式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PPP模式将缓解面对城镇化、老龄化历史进程的财政支出压力,推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形成“1+1+1>3”的机制,为一大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打开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空间,并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