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大农民”成长记

    ——读长篇小说《梨花梦》

    作者:付用现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0日 13版)

        【新作过眼】

     

        陆涛声的长篇小说《梨花梦》,初稿写于1984年,时经30多年,几次修改,最近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小说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名称,即“大农民”。它是对过去“小农意识”的一次反拨。“小农意识”一直与农民如影随形,是长期以来对农民评价的定型概念。在作者看来,改变“小农意识”,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农民要跟上社会进步走向现代文明,必须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而变成“大农民”。

     

        《梨花梦》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改革的故事。苏南阳湖西畔苏墅一带,柯正华、陈玉姝等受过高中甚至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走出校门,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抱着不同的生活态度,演绎出不同的人生轨迹。柯正华大学毕业分配到省畜禽研究所工作。不到一年,便放弃令人艳羡的“铁饭碗”,毅然决然辞职回乡养鸡。他为人正直、吃苦耐劳,以当“大农民”自勉,放远目光,拓开胸怀,担起社会责任,奋力创业,虽几经挫折,最终走向成功,有着为实现目标而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柯正华作为改革者的文学形象,性格内涵丰富,真实可亲。他在创办饲养场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他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昭示着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

     

        女主人公陈玉姝与柯正华本是青梅竹马,也与他相知相惜,却在关键时被利用权力速富的杨志远揽入怀抱,经历生死之劫、剐心之痛。这除了因为她体恤家人的辛劳之外,性格上的软弱依附、善良轻信,也是酿成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好在她能从教训中觉醒,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回归独立人格。当再次面临感情纠葛与权力优越的考验时,她完成人性价值追求的转变,怀着理想与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就自己的事业,并且承担起社会责任。

     

        他们俩虽然经历不同,最终借着改革的春风先后成长为新式的“大农民”。可以说,这是作者当时理想化美好愿望的寄托,对于农村经济改革的认识是深刻的,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

     

        作家在小说中刻画了多个不同性格的文学形象,展示了他们人性的纯真和弱点。譬如柯正华,作家肯定他在成长为“大农民”过程中所坚持的善良与正直,也剖析了人性的局限:对于权力的认识有偏激的成分,而潜意识里又有自己掌握公权力解决问题的欲望。当他承包国营鸡场时,因无法改革体制的积弊而遭受失败,好在他从中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他不是“高大全”的形象,所走过的路,生动展示了成为“大农民”过程中人性的自我更新与完善。小说从人性的角度探究了副业办副主任杨志远走向深渊的根源:经济改革中制度规范一度缺失,为个人私欲提供了横流的缺口。以杨志远为代表的一批人,仰仗手中的权力,在物欲金钱面前失去了平衡,一心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以陷害欺骗等卑劣手段掠得“爱情”。柯正华高中时的同学蒋惠东,因羨慕工头奢靡生活诱惑而放弃诚实劳动,满足于当“老板”的虚荣,未赚钱先享受,欲望膨胀,最终陷入困境。他们是“小农意识”不同侧面的表现,性格既鲜明又复杂。

     

        小说以细致缜密的写实手法,将真实的人性呈现给读者。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浓浓的乡情乡愁,故事曲折动人,风土描写清丽雅致,给人以美的陶冶与阅读的愉悦。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