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
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来自哪里?它来自历史和现实相辉映的城市空间与生活图景,更来自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和价值取向。上海,这座面向太平洋的国际都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目光更多地投注到以精神文明为引领的城市“软实力”建设,聚精会神找文明差距,补素质短板,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从注重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向更加注重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转变,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聚焦问题、虚事实做的有效路径。
虚事实做,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Thunder,raining(打雷,下雨),”上海浦东图书馆3号报告厅里,50多个3岁至6岁的孩子排排坐,跟着台上的老师读英语。
老师是一名金发碧眼的美国人,正在用中英文讲安徒生童话《豌豆上的公主》。他是图书馆“故事妈妈讲故事”第262期的志愿者。
从娃娃到成人,从传统国学到西方文化,从借阅图书到看展览、听讲座,被称为“大书柜”的浦东图书馆,正成为人们吸取文化养分,放松身心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好去处。今年7月以来,每天有近3万人次涌入浦东图书馆。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很开心。在他看来,来图书馆的人多了,爱好读书的人多了,一个区域的学术之风建设起来了,这就是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从借书读书到修养身心,图书馆就是要成为人们安顿心灵的场所。
物质基础越是优厚,精神上的“养分”就越不能缺乏。在上海,文明修身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共识。“十三五”期间,围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上海推出“市民修身行动”,将“修身明德”注入公民的血液。这一行动从今年初开始全面启动。
“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根本取决于这座城市里面人的文明素质,主要体现反映在市民精神面貌、言行举止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核心是培育人的文明素养,提高人的精神思想境界,促进人的现代化。抓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培育城市特有的精神,提高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让生活、工作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始终感受到,城市充满热情和活力,充满正能量,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文明风气。”
这样一件着眼于人的思想素质的工作,如何落到实处?上海明确了“虚事实做”的工作方法——深入下去,找准问题,不能不分析问题就提出一堆口号,切忌“空对空”式的说教和纸上谈兵搞“花架子”。
“重在建设,善于创新,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苦功夫,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办实事、讲实效、不务虚功,就是虚事实做。”韩正说。
补齐短板,在找准问题上下功夫
在抓细抓深抓实上用力气,注重方式方法和工作举措的创新,聚焦突出问题与建设的短板,是上海长期坚持的工作做法。今年以来,“补短板”更成为上海的高频词,这其中,补齐精神文明的“短板”,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息息相关。
在上海静安,静安寺街道愚园路419弄内有10幢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英式花园住宅,俗称“十样景”。“十样景”旁,偏偏还有霸占道路的三只垃圾筒,大煞风景。去年以来,静安区启动了“美丽家园”建设。了解到弄堂垃圾厢房改建计划后,几位居民聚在一起就提升功能、改善弄堂环境提出建议。建议被采纳后,居民还自掏腰包,在围墙上种植绿化,弄堂的垃圾厢房成了“第十一样景”。在闵行,华漕镇许浦村一度是远近闻名的“黑村庄”,区里开展的“五违四必”专项整治行动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容颜。现在,追求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文化氛围已经成了许浦村民们的自觉行动。
居民的文明素养,就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润化。针对社会关注、市民关心的问题,上海注重调查研究,抓住制约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的突出问题,抓住与国际化大都市反差最大的不文明现象,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对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呼声和期盼。
一份来自第三方调查机构的10万人问卷统计显示,违法搭建、欠缴公共事业费、高空抛物、乱扔生活垃圾、占用公共楼道堆物、不文明饲养宠物及娱乐活动扰邻、擅自“居改非”、破坏小区绿化、乱停车、房屋“群租”等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十类不文明居住行为。针对这十大行为,上海发起“倡导文明居住、规范文明行为”金点子征集,短短两周就收到约1300条建议。
整治顽症陋习,最要久久为功。上海提出,到“十三五”末期,初步形成与国际中等发达城市水平相当、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交通文明环境。为此,上海开展交通文明示范路口、示范线路以及示范商圈的创建工作,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纳入新版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考评标准,带动更多人争当文明交通志愿者。如今每到节假日,上海黄浦民间公益组织“海燕博客”就组织开展“拯救斑马线”家庭亲子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说:“过去我们谈精神文明建设,往往会陷入条块分割的误区。其实,无论是交通文明、生态文明,还是文明单位、市民素质等创建要素,都是构成文明城市总体格局的脉络分支。管理好这些分支,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这一终极目标。”
强化制度,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虽然忙碌,但这些工作人员都保持微笑,言行举止也更有‘范’了,让人感觉很舒服。”市民李小姐见证了嘉定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变化。去年以来,这个服务中心的客户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9%以上,这与嘉定区推出的“百万市民礼仪培训”不无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一项群众性工作,群众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更是文明工作的不竭动力。“作为组成城市的细胞机体之一,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决定着整座城市的‘精气神’。过去我们注重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这是文明城市的基础和底线;当前,我们更应注重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只有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上海城市的文明创建才能体现水平。”潘敏说。
这座城市的志愿服务氛围日渐浓郁。目前,上海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12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达1.53万个,建成社区志愿服务中心219个,形成了20类共5万多个志愿服务项目。随着2016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完善100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上海探索通过强化制度建设,用法治的强制性,增强人们的自觉性,形成德法双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方面,积极推动社会广泛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公序良俗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制度,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约束,提升不文明行为的法律成本;一方面,在顽症陋习整治中推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的健全完善,发挥自我约束规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同时,建立相关机制,拓展对不文明行为的约束方式,推动道德影响评估与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相结合,探索依法惩戒失信行为的有效方式。(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