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一带一路”构建文化产业合作新格局

    作者:本报记者 鲁元珍 宋喜群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14版)
    9月23日,新疆库尔勒愿景城“一带一路”公益晚会展现了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元素,曼妙的舞姿富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本报记者 冯蕾摄/光明图片
    在第三届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国际博览会上,精美的唐卡艺术吸引参观者驻足。本报记者 鲁元珍摄/光明图片
    在“一带一路”图书期刊博览会上,广西某杂志编辑与尼泊尔编辑交流并合影。光明图片
    塔克拉玛干沙漠上今又响起驼铃声。本报记者 冯蕾摄/光明图片

        【鹰眼】

     

        在近日敦煌举办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文化年展上,来自60多个国家的8000多件珍贵的文化展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文物、创意设计、非遗保护、艺术收藏、瓷器烧制……各类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展品令无数参观者驻足。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在民族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更承载了各国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期待。“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未来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产业合作,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

     

    1、民心相通:  

     

    交融往来中实现文明互学互鉴

     

    【成果】

     

        作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重要成果之一的《敦煌宣言》近日发布,提出坚持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保护传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各层次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合作等多项内容,涵盖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家达成的诸多共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活化了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与交流。与会专家表示,深化人文交流,加强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促进了解、增进友谊的基础。

     

        “文化先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不仅在国家层面,更在民间交往层面。”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指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更有助于发掘沿线深厚的人文资源,在交融往来中实现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实现文化成果的“互利共赢”。

     

        丝绸之路既是贸易之路,更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从历史来看,在海运尚不发达的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最重要的通道,敦煌地区作为东西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是多种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民间文化交流历史。

     

        “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早期成果,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此过程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表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丝绸之路文化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各民族间交流更为密切,为各种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途径,也为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指出,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处在多种文明体系中,“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文化文明体系,需要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尊重历史和传统,包容文化多样性,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2、创意融合:  

     

    加强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

     

    【现场】

     

        在敦煌文博会开幕之际,历经两年时间创作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在莫高窟数字中心西侧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剧情带着十六组观众分别进入不同的“洞窟”,与“古代人”对谈,精妙绝伦令人震撼。

     

        “此次博览会在民族特色文化展示方面亮点突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丝路花雨》《又见敦煌》等演艺节目,既融入传统歌舞艺术形式,又采用了独特的创新技术,让历史与现实情景交融;数字敦煌体验项目,将莫高窟等用数字影像的方式呈现,将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这些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精髓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出来。”

     

        近年来,在文化演艺、旅游合作等方面,我国不少文化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产业资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初步成果。云南首个驻外演出项目《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广受欢迎,成为人们旅游行程中的必备环节;山水盛典公司的实景演出开始走出国门,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展现当地本土历史文化,推动双方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存分析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下,文化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丰富,需要升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为企业搭建平台,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特色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转型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专家建议,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吸收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针对“一带一路”优势产业和特色项目,联合沿线国家设计文化产品,并通过联合调研、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品、文化遗产等领域合作,推动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主要是工艺美术品贸易、参加展览、对外文艺演出等单向形式,未来的方向是从政府到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联合开发,双向交流,从而实现互惠共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

     

    3、产业支撑:  

     

    促进文化要素跨国跨地区自由流动

     

    【数据】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40%的GDP和75%的能源资源,现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4个沿线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300多个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投资总值759亿美元。

     

        文化产业发展合作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撑。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指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载体,如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韩剧,日本的电玩游戏软件等,不仅大大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促进经济合作发展。

     

        在“一带一路”实施进程中,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投资成为热点,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沿线投资总额已将近150亿美元。如安徽出版集团在波兰设立时代-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一带一路影视桥”工程立足于广播影视资源,引导丝绸之路重点国家影视创作以及合拍制作专题片等,目前已探索了一系列合作模式,如影视合拍、联合采访、频道落地、技术合作等。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企业正在扩大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产业通道是此次盛会的一大亮点。”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文化交流不仅靠政府行政推动和民间血缘、地缘关系的自然交流,在全球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要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载体,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体系。这就要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品、文化要素跨国跨地区的自由流动,从而满足沿线国家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陈少峰提出,在我国对外交流模式中,“一带一路”模式更着重建立文化共同体互惠平台,通过平等贸易,组织文化交流,使多方共同受益,“例如,可以采取轮转消费的模式,如在沿线城市举办百城摄影展、组织文化专题旅游、影视合作等,加强沿线多个国家文化消费交流,逐步将文化交流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深化文化产业合作”。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宋喜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