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从“铺摊子”到“上台阶”

    ——透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服务业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13版)
    9月27日,在2016南京老年产业博览会上,众多老人在医疗服务区排队体验。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资料图片
    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渐趋合理 制图:陈恒

        【界面】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转型升级需求加快。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从服务业需求侧看,需求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需求结构转换,旅游、养老、教育、医疗和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从供给侧看,高品质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生产性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在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在GDP中占比过半的当下,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服务业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转型升级?

     

    1、已然过半的“摊子”

     

    【数据】

     

        2015年,我国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1.4和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5%,比第二产业高出10个百分点。

     

        纵观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轨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推进。2012年,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随后,对比GDP和第二产业增速,服务业增速实现了连续3年“双超越”。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创下1986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幅。

     

        “服务业发展符合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规律。”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许剑毅表示,历史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发展趋缓,而服务业发展速度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快于工业,且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由二产主导升级为三产主导。

     

        201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一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明显加快,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上升1.2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化,正是反映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历史阶段的规律特征。2015年全国平均每天新设立各类企业12000多户,80%左右为服务业企业。

     

        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从文件名称就可看出,服务业对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针对性的作用。许剑毅表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推动了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在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看来,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等的发展,服务业加快了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未来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产出总量逐步构成供给侧或者需求侧的主体内容。”刘志彪认为,从现代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作用看,它是创新要素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的“聪明的脑袋”和“起飞的翅膀”,具有一个经济体的“心脏”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供给侧创新发展。

     

    2、颇受争议的“潜力”

     

    【数据】

     

        “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均在70%以上,我国才刚刚超过50%。”许剑毅表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更替优化,服务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已成为共识。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对中国经济悲观的看法,与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航空铁路客运量、家庭娱乐消费支出的强劲增长表现并不相符,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完善等有利因素将支持服务业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然而,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专家曾林看来,服务业的影响是被高估的。在中国的服务业中,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增长涉及投资泡沫。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主要源于制造业等行业动力下降。中国许多服务企业规模很小,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令人怀疑。

     

        在这些质疑中,我国服务业的不足值得关注。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较低,服务业的就业贡献仍未赶上对GDP的贡献。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仅相当于同期第二产业的46%左右,并且,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仅4.3%,低于第二产业6.5%的年均增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服务业研究室副主任刘涛指出,一方而,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部分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给高度依赖进口。另一方而,部分个人服务业的发展还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进一步凸显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放眼未来,服务业到底能不能支撑中国经济?许剑毅认为,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他看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都会在消费端产生强大的刚性需求,这将是我国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居民对教育、卫生、娱乐业等服务需求迅速上升,消费结构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向追求高层次的品质消费转变”。

     

    3、不可忽视的“结构”

     

    【数据】

     

        按照“十三五”规划,2020年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达到56%。一般认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规模的持续扩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指标。但仅就数字结构来看,制造业增长动力不足、低端服务业粗放扩张,同样可以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但这并不能被认为是业态的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史丹看来,服务业占比高未必经济发展水平就高,关键要看制造业是否充分发育、足够强大到能够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史丹说,高收入国家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然而,如果发展中国家片面追求第三产业占比高,则有可能阻碍经济发展。“由于工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加工度产业升级没有成功,导致巴西提前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工业比重持续下降并在低位徘徊,经济高速增长也随之告一段落”。

     

        结构性的分析不容忽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到GDP的70%,但另一个70%往往不被注意,那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占到服务业的70%。而粗略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只有15%左右;相比之下,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国,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5%~50%。

     

        在分析制造业时常用的“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更丰厚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恰恰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指出,从现实情况看,“十三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以研发、设计、金融、物流、营销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发展服务业不是不要工业,而恰恰要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下通过发展以研发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带动新型工业的发展”。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徐冠巨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我国生产性服务业GDP占比提升到25%,虽然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但已经可以带来12万亿元的增长空间、2500万个就业岗位。

     

        “现在面向消费端的服务业搞得红红火火,但是面向生产端的服务业还冷冷清清。这是差距,但也是潜力和机会,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徐冠巨说。

     

    4、必须攀上的“台阶”

     

    【数据】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多数达到了“4个70%”的水平,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口的70%以上,经济增长的70%来自于服务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70%。与这四个指标相比,我国服务业还面临着20%~40%的差距。

     

        “‘十三五’时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凸显中国影响力,亟待弥补服务业发展短板。”刘涛说。

     

        在刘志彪看来,当前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和障碍,如政策实践中有人还把服务业视为泡沫经济产业,存在制造业发展偏好,轻视服务业发展倾向;服务业虽然是就业的“蓄水池”,但是其税赋还存在过重的现象;制造业已经充分开放,但是服务业还存在着许多开放壁垒等。

     

        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阶段主要是“铺摊子”,新阶段则主要是“上台阶”,关键是产业升级和创新“上台阶”。刘涛表示,服务业发展需要创新思路,以提升发展规模和效率为核心,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

     

        专家表示,随着传统产业需求饱和,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再简单用扩大投资的办法化解供需矛盾,投资的边际效应明显递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还会使现有矛盾和问题后延,潜在风险进一步积累。

     

        “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刘志彪认为,要把浪费在“僵尸企业”、过剩产能中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消灭“僵尸企业”、去过剩产能的实质性行动,逐步市场化地转移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要转到目前还处于短缺状态的服务业上来。具体办法就是要让从事服务业的企业有利可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要打破社会公共服务业的行政垄断,放松管制、降低进入壁垒。

     

        “要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发展中国经济,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建立以我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攀升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高峰。”刘志彪说。

     

        (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