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八万人体育场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如今,这座建成于1997年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正在进行一次更加回归体育的“转身”——由于历史原因,八万人体育场进驻了不少商铺和餐馆,上海下决心让体育设施“退租还体”。记者获悉,八万人体育场已经开始了15个违章点的拆除工作,同时启动了“徐家汇体育公园”的整体规划。整治后,将在这里建设一座功能齐全的体育公园,让八万人体育场真正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上海寸土寸金,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如何让市民更方便地参与体育,让体育成为公众的生活方式,我们放开视野、大胆尝试,一方面聚焦存量,统筹体制内外的资源,提高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能力,释放存量资源的活力;另一方面挖掘增量,千方百计挤出尽可能多的公共空间用于体育功能。”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告诉记者,正在进行的“退租还体”就是聚焦存量的措施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体育场馆应该姓“体”,要求进一步清理并规范体育场馆使用,加大公益性开放力度,提升场馆使用效率。
2015年初发布的上海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共有体育场地38505个,场地面积4155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5.9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2平方米。根据《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到2020年上海将新建体育场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其中70%用于全民健身。
在黄永平看来,场馆建设是一方面,更要坚持建管结合,公益惠民。2015年,上海市体育局在直属8个场馆中试行公益性开放补贴,场馆每天利用1/4时间,以1/4的价格实施公益性(低价)对外开放,由市级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当年受益市民达75.67万人次。
体卫结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是上海推动“体育惠民”的一大特点。据悉,上海已推广慢病运动干预“1+1+2”的社区工作团队模式,即1名社区医生+1名自我管理小组组长+两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有超过5000名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通过综合防治的方法,接受科学健身指导,以运动的方式缓解病症、促进自身健康管理,体育正逐渐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