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夜渡雩都溅溅鸣

    作者:徐晓岚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0日 04版)
    于都河畔的长征渡口。本报记者 赵洪波摄/光明图片

        【诗歌里的长征】  

    开栏的话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些铭刻着红色记忆、散发着热血诗情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能真切体味共产党人追求理想信念做出的斗争、付出的牺牲,更能吸取丰富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今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诗歌里的长征》专栏,选取部分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诗篇,陆续推出由老红军亲属和党史、军史研究人员以及方志研究人员撰写的回忆文章或札记,以诗史互相印证的方式,再现红军长征伟大征程。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雩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于都古称雩都)

     

        1962年建军节前夕,叶剑英元帅在寓所追忆战友,想起刘伯坚,想起夜渡于都河,感而成诗——诗中引用战国末期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的历史典故,追忆自己当年长征出发,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同志前来送行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怀念与感叹跃然纸上。

     

        1934年10月,面对国民党重兵“围剿”,中央红军作出了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各直属机关被编成中央第一野战纵队(又称红星纵队),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当月13日,这支从瑞金出发的队伍抵达集结地——于都。

     

        10月17日至21日拂晓,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央政府所属机关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的八万六千多人,和着秋风,伴着秋月,踏过秋水,分别从于都河的8个渡口过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当时的于都河,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除少部分浅水区域可以蹚水过河外,大多数渡口必须架桥或摆渡过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把自己的船都拿了出来。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800多条用作架设浮桥或摆渡的大小船只,汇集在上下60公里的河道,帮助红军摆渡或者搭设浮桥。沿河两岸的百姓把家中的门板、床板等木材都贡献出来,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之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送到架桥工地。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提着鸡蛋、捧着草鞋,带上干粮,母送子、妻送郎、人民送战士,殷殷叮嘱,依依惜别。伴随着哗哗流水,1934年10月18日晚,叶剑英带着红星纵队夜渡于都河时,为他们送行的,不仅有于都的群众,还有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战友,其中包括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这位英勇的红军将领,1935年3月初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3月21日在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年仅40岁。

     

        红旗猎猎,战马嘶鸣。米酒香醇,山歌凄切。这动人而又悲壮的一幕幕,永远镌刻在于都人民与红军战士的脑海里。

     

        (作者系江西省于都县委党史办副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