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外界关注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9月10日,筹备三年的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中美两国元首发来贺信。经过成功率只有3.7%的申请选拔,来自全球31个国家70所知名高校的110名学生齐聚清华园。他们将用一年的时间、全球化的视角,观察中国,探究世界发展的共性问题。
书院是在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苏世民学者项目总投入3亿美元,其中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个人捐款1亿美元,剩余款项由苏世民与清华大学一同筹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从海外获得的最大单项慈善捐赠,也被外界视作自1902年罗德奖学金设立后全球最重要的领导力培养项目。
“苏世民书院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领导者。”开学典礼上,面对苏世民及剑桥、耶鲁等众多世界名校校长,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强调。
为什么要培养未来世界领导者?他们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领导者?这些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21世纪,中国不再是选修课
清华园东北角,一座合院式布局的建筑别具一格。青砖灰瓦,结合了剑桥、牛津建筑与中国庭院式建筑的风格,这便是苏世民书院。
这个集教学与住宿于一体的现代化书院拥有大礼堂、图书馆、下沉式花园、食堂、健身区和师生公寓等完备配置,实现中国传统书院里师生“同吃同住”的教学模式。
苏世民先生将书院的首批学生形容为“超级明星学生”。他们不仅有着不同的国籍和文化背景,而且生源质量非常高。其中来自美国的就有哈佛6人、普林斯顿5人、耶鲁3人、麻省理工学院3人、康奈尔3人、西点军校3人。据悉,3000多位申请人中只有3.7%获得项目入学邀请,受邀申请成功比例低于竞争最激烈的美国商学院和法学院。
为何要广招贤才,在中国开设这样一个培养未来世界领导者的书院?
早在筹备苏世民学者项目之初,苏世民就表示,罗德奖学金诞生于欧美国家占世界主导位置的20世纪,而21世纪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国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越发重要:“在21世纪,中国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的)核心课程。”
开学当天,他又从另一个角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我有幸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一些情况。社会运转得并不好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愤怒,也对其他国家不满意。而当他们把这种敌意表达出来,就会很负能量化。这些参加苏世民项目的学者在这里度过一年之后,他们可以回到祖国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也可以成为中国的代言人。”
跨越国家边界、解决全球问题是目标
与传统书院学习儒学经典不同的是,苏世民书院更强调的是理解中国文化,倡导为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以及跨文化的合作。
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介绍,学生将进行为期11个月密集的硕士课程学习,内容包括由清华大学与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学术大师精心设计的核心课程,以及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研究三个学术领域中选择其一的专业课程,并辅以校外实地体验式考察。每一门核心课程都将由中国和国外知名教授共同授课,让学生从多元视角了解作为未来领导者所必需熟知的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分析方法,全部为英语授课。
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在谈到苏世民书院时特别强调“携手”合作的重要性:“我想‘国际化’与‘全球化’这两个字眼需要认真思考。前者是指不同的国家,但后者指的是我们是同一个人类社会。在知识创新方面,我觉得全球化更加重要,苏世民书院就是要跨越国家的边界,真正实现跨学科的人才来解决全球问题。”
事实上,对未来世界领导者的培养并非只有苏世民书院在尝试。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透露:“我们30%的研究生、11%的本科生是国际学生,目前有几百名学生在学中文。他们都希望成为全球公民,能够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
全球意识、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不可或缺
对于苏世民书院来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对未来领导者的培养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年之后如何延续?他们又该具备哪些素养?
李稻葵透露,苏世民书院还建立学生导师制,所有导师都是业界、学界、政界的知名人士,他们会作为人生导师终身指导学生,这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都很有帮助。
在邱勇看来,在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之后,全球意识、创新意识和深厚人文素养对这些未来领导者们至关重要:“从刚刚结束的G20会议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所有的问题都有全球化和复杂性两个重要特征,我相信人类未来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所以未来的领导者一定要具备全球视野,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报记者 邓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