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江西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树木掩映,绿草如茵。在红军广场草坪上,“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显得庄严凝重。9时起,全国新闻媒体“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此启动。向红军烈士塔敬献花篮!50余名记者身穿红色马甲,列队而立,神情凝重,深情瞻仰,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80余年前,瑞金城风雨如晦,红军战士紧急向集结地开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征程。80余年后,全国新闻媒体记者再次吹响集结号,他们将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重温80来年前红军历尽艰险、血洒征途的伟大壮举。
历史不容忘却。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的力量受到了巨大损失。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在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人,而到达陕、甘地区时,只剩下了五六万人。其中,红一方面军和中央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下7000多人。著名作家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感慨道:“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采访团代表倪光辉发言时说:“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在变,但长征的精神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在历史长河反复淘洗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启动仪式结束后,记者们开始陆续散去,而草坪角落里的一个身着红军军装的老人,手中仍不停地挥舞着写有“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80多年前,我的祖父参加了红军,长征途中不幸在贵州受伤,几经辗转最后回到瑞金。”他自豪地说,我现在的心愿就是要做好红军的传人,让红色的种子和基因代代相传。
诗人海涅在《还乡曲》中说,当我们回顾故乡、叩问初心、追述生命的起点时,我们的内心往往完全和大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雨,并且在它的深处,蕴藏着许多明珠”。本报参加这次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都表示: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就是要思考我们党“为什么出发”的初心,探寻和铭记那个年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
(本报瑞金9月7日电 本报记者 刘江伟 胡晓军 赵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