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8日 星期四

    留下更多可抚摸的文化遗产

    作者:李思辉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8日 02版)

        【新闻随笔】

     

        9月5日,是南京明城墙650岁的生日。作为世界上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现存最高的城市城墙,明城墙是南京人的文化记忆,见证了南京城的兴衰变迁。

     

        城市文化的厚度,需要更多物化的丈量。有一处承载650年历史的文化遗产,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幸运。为了给明城墙“庆生”,南京市民举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种热情对应的是浓浓的文化情结。古城墙在风雨中帮人们守住了城市的文化脉络,承载的是活的文化,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南京明城墙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稀缺。在我国很多城市,人们几乎找不到一处500年以上像样的历史文化遗存。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不曾断代的文明,有多少历史遗存分布在各地?除了自然的不可抗力,有多少是人为的破坏和损毁?项羽焚烧阿房宫,朱元璋毁元大都,李自成火烧明宫,对古人不计后果的毁坏,纵使再惋惜,终归无济于事。更多的古建筑被当成“封建余毒”、被破坏于现当代,也是没法挽回的事实。可是今天,本已所剩不多的一些历史文化遗存,一些具有传承历史文脉价值的古建筑,还在遭遇推土机冰冷的碾压,这种“自作孽”不可原谅。

     

        如果说,过去人们破坏古建筑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它们的价值,那么今天,人们为什么还是毫不手软地大拆大建呢?为了谋取土地开发之利,为了堆高自己的政绩,为了显示城市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毁坏历史文化遗存的借口,可以找到很多很多,但是保护的理由一个就足够了,那就是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文化的根。

     

        史书和影像资料可以记录历史文化,但那是间接的描摹,古建筑、古遗址却是活生生的存在。南京的明城墙,3.5亿块城砖,每一块都是对过往风云的见证,记录着明王朝的勃兴、应天府的富丽、名臣士子的风流、百姓的安乐疾苦。读罢史书去抚摸、去凭吊,去闭目冥思,历史风云就在眼前。对这些失之不可复得的珍宝,岂能不珍惜?岂能指望拆了再复建,炮制一堆假文物自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650年前的建筑艺术成了今天的珍宝,今天的杰出建筑作品以及保护下来的古建筑,也会成为后人抚摸和珍惜的珍宝。跳出“平均使用寿命二十年就要大拆”的建筑学魔咒,给下一个650年、1650年留下更多可供抚摸的文化遗产,是今人的责任。

     

        (李思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