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过来人两个呀,一个老汉一个青年……”由中国曲艺界传奇人物董湘昆创作的这一京东大鼓名段《送女上大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风靡一时,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唱几句。
天津市宝坻区地处京东,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出京东大鼓这项传统曲艺形式。300多年来,京东大鼓以其直接反映人民生活、表达群众情感,且音域宽广、唱腔灵活的艺术特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2006年,京东大鼓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宝坻通过成立京东大鼓艺术研究会、举办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新戏创作、拜师学艺、送戏下乡等多种形式,使这一文化瑰宝不断得到弘扬和传承。
源于民间 根植“宝地”
宝坻地处九河下梢,旧时十年九涝。为养家糊口,许多人以说书唱戏、撂地演出为生。早期的京东大鼓,都是一人用木板或鼓击打出节奏来表演,最初是“只说不唱”,后来“边说边唱”。明末清初,随着满蒙传统弹拨乐器大三弦的引入,京东大鼓的艺术形式也日益成熟,逐渐演变为两人搭档:一人司弦,一人左手板、右手鼓来演唱。
自京东大鼓问世以来,宝坻先后涌现出邓殿奎、陈连登、邹永山、于七、于宝庆、郭宝增、于景元、张增德、宋玉树、刘文斌等知名大鼓艺人。20世纪30年代初,刘文斌在天津商业电台播演《刘公案》极受欢迎,京东大鼓的影响也日趋扩大,逐渐传播到北京、唐山等地。刘文斌在艺术实践中将京东大鼓比较简单的唱腔逐渐丰富发展到20种腔调,使京东大鼓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并将京东大鼓从农村带到了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宝坻籍著名工人曲艺家董湘昆继承了刘文斌的演唱艺术,在原来唱腔的基础上,结合宝坻的语言特色及音调,进一步加工、规范唱腔,创作出了很多适应时代、脍炙人口的新曲目,深得广大观众喜爱。他的代表作品《模范孙桂珍》《白雪红心》《送女上大学》等曲目唱响大江南北。当时,全国各地的京东大鼓爱好者纷纷到天津向董湘昆拜师学艺。董湘昆陆续培养出70余位弟子,使这门民间艺术曲种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弘扬。2009年,凭借“人比钱贵、德比艺高、德艺双馨、吾辈目标”的可贵品质和独特贡献,董湘昆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创作新曲 寄托乡情
对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既要精心保护传承,又要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宝坻对京东大鼓的发展定位。
如今,活跃在宝坻城乡的京东大鼓曲艺团体有数十个,每逢节假日,剧团成员一起排练,将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生活编创成曲目,在公园、广场、田间地头演出,为百姓送上一道“乡土文化大餐”。
郭杰是董湘昆的亲传弟子之一。从2004年第一个作品《花生米的情谊》至今,他已经创作、改编了《拥军为民蒋大娘》《小胡庄战斗》等280多段京东大鼓新作品。其中,他创作并主演的《栽下梧桐引凤来》《跟京东大鼓出趟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广受好评。近几年,为配合宝坻区“京东大鼓校园行”活动,他还以中小学语文课文为素材,创作了60多段京东大鼓作品。
“有人说,京东大鼓过时了,没人喜欢了。我觉得那是很多人没接触京东大鼓,还没品出它的韵味。我就是要把京东大鼓送到观众面前,让他们看过、听过,再努力让他们逐渐爱上这种艺术。”基于这种想法,郭杰发起成立了“燎原曲艺社”,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学员,带领他们开展京东大鼓乡村行、社区行、校园行、军营行、企业行等系列品牌活动,先后举办了120多场专场演出。
传承非遗 鼓韵绵长
为了让京东大鼓这一“文化品牌”在传承保护中创新发展,宝坻区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大规模开展“非遗”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京东大鼓艺术研究会,编辑出版研究专著,拍摄专题片,陆续建立了10个京东大鼓传承基地,为京东大鼓群众性创作演出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宝坻京东大鼓创作演出活动日益兴盛,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涌现。《七姐妹剪纸》《清风满楼》《龙虎坡的三把火》《相姑爷》等作品陆续在各级各类文艺会演中获奖。鼓曲《咱们农民好运来》在2008年还获得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丰收奖”,并在2010年登上上海世博会的演出舞台。不久前,董湘昆的亲传弟子邱金鹏又在宝坻第一中学成立了京东鼓社,在青少年学生中义务授课,用他的话说,是在实践师父让京东大鼓“星火燎原”的嘱托。
从2009年开始,宝坻策划举办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京东大鼓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参与京东大鼓艺术的创作、表演和研究。今年6月至8月,在第4届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举办期间,组委会将6月14日确立为全国“京东大鼓星火日”,并面向全国推出了25位京东大鼓“星火传人”。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焦杨 孙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