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在北京成立。来自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41家媒体与制作机构成为该共同体的首批成员。这一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起成立的国际“影视+”全媒体合作平台,不仅为丝路沿线国家间的电视合作打开了窗口,也为中国影视“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卖节目”到“开时段”“建频道”
中国电影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电视剧年产量也有数万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目前也已储备了23个语种近3000小时的各类译制节目。但长期以来,在国外我们缺乏传播的渠道和落地的平台,卡住了中国影视“走出去”的脖子。“频道共建是‘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成员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魏地春说,“这有望解决中国影视‘走出去’的中梗阻问题。”
8月26日,“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成立的当天,柬埔寨本土化频道“Hi-Cambo!”正式开播,这是继“Hi-Indo!”之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海外运营的又一本土化频道。“Hi-Cambo!”将为柬埔寨观众提供综合娱乐和纪录片等方面的电视内容,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中国的。目前越南、南非、阿联酋、捷克、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已经开辟了中国节目的频道(“Hi+国家!”)或专属时段(全球统一呼号“China Hour”),英国、印度、缅甸等地时段或频道也将在年内开播。
印尼Elent传媒集团首席运营官Junfie Lie在介绍“Hi-Indo!”时说,通过这个频道播出中国节目,实际上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使双方民众增进了解,也使汉语成为印尼新一代年轻人的第二语言。
“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合作框架下,中国将在世界各地建立更多传播“中国声音”的平台和渠道,从而推动中国影视“走出去”,实现从“卖节目”到“建频道”的转型升级。
“借船出海”讲述中国故事
曾经的国内年度票房冠军《泰囧》,在国外却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因为“外国观众普遍反映看不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隔阂导致中外观众对幽默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解决文化隔阂问题,需要‘借船出海’,通过借他人之口讲述中国故事,可能比我们自说自话效果要好。”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唐世鼎说,“比如,2015年我国与捷克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不但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也引入了国际共通的卡通语言,让情节更加风趣幽默,在多个国家播出后广受好评。”
与“合拍热”“引进潮”重在开拓中国本土市场不同,“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将会给国内影视行业带来更多兼顾中外市场,甚至以拓展国外市场为主的合作项目。8月26日,共同体发布了“同在丝路上”纪录片全球征集、动画节目“熊猫+”等国际合作项目,并与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影视机构签署了多个纪录片合作项目,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创作者和媒体机构,在全世界讲述“熊猫的故事”。
节目联播让中国节目集中呈现
据唐世鼎介绍,“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的运营模式,除了节目交易、国际合拍、频道经营、信息共享外,还有节目联播。目前,共同体已经构建了节目联播机制,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全体成员参加的联播月活动,联播期间互享节目播出平台。首次联播月将于今年10月启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行的《舌尖上的中国2》《超级工程》《手艺》等10个节目,将作为首播节目在2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同步播映。由于中方是“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的发起者,在该共同体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在今后的联播月中,会有更多的中国电视节目跟共同体成员观众见面。
共同体内双边或多边的影视节目交易将享受互惠政策,鼓励成员之间积极开展双方或多边的节目交易。共同体成立初期,以中方提供的新闻及影视节目为主,逐渐纳入其他成员的节目。
“外宣和外销应该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的影视产品想要真正地‘走出去’,还得依赖商业运营模式。未来我们会共同开发商业化运营的时段、频道,如打造中英双语播出、共同经营、共享收益的‘丝路频道’。作为共同体的发起方,中方在项目运营和节目排播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与主动性。”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董事长、总裁薛继军表示,这种主动权在未来的商业合作中,可转化为谈判能力和销售能力,保障中国影视内容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中外共赢。
(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