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退休后打工10年换回6吨书报刊

    古稀老人的社区阅览室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4日 04版)
    谢严森(中)与读者交流。本报记者 毕玉才摄/光明图片

        一位古稀老人,退休后千里迢迢到上海打工10年,回家时没带回分文存款,却运回家6吨书报刊。

        8月18日,记者走进谢严森位于辽宁铁岭银州区岭东街道文荟社区的家,映入眼帘的全是报纸、杂志、书籍。角落里、床铺上,连衣柜里都装得满满的。“估摸有四五十万人次从我这获得信息,学到知识,一点不比微信微博传播得少。”85岁的谢严森自豪地说。

        从他家窗子上,记者看到,分别挂着四个由银州区关工委、铁岭市教育局、民政局、省关工委颁发的牌子:银州区岭东文化社区活动室、铁岭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铁岭素斋报刊阅览室、省关工委老少共建实验社区活动室。

        “看到社区里居民下了班都去打麻将,孩子们放了假更是没人管,我觉得社区的居民及孩子们非常需要文化活动的场所。”谢严森说。可是他微薄的退休金支付孩子读书的学费尚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办阅览室了。于是,退休之后,他和老伴双双南下,去上海打工,一干就是10年。为了节省开销,他们住在偏远的郊区,每天都要坐将近90分钟的车到市区打工。做过幼儿园园长、钢琴学校校长,到文化发展公司做过活动策划,打工闲暇,谢严森四处转悠,搜集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包括创刊号、停刊号。除供儿子念大学外,余下的10万多元全部用来购买了书报刊。回铁岭那天,他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报刊从上海拉回铁岭,光车费就花了8000元。

        2001年,谢严森的报刊阅览室开门了,他在自家的三间旧屋里留出一间卧室,将其余两间改成阅览室。阅览室的名气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2003年,由两个儿子“赞助”,谢严森花4300元租了一间房子,开起了阅览室二部。后来,又在第四高中附近和另外一个热心的报刊亭业主联合,成立了三部,每天由谢严森提供书报刊,免费供人阅读。

        2008年,文荟社区居委会盖了三层办公楼,专门给阅览室腾出一层,这可把谢严森乐坏了:“这里24小时开放,大伙儿读书看报更方便了。”谢严森告诉记者,目前,阅览室共有党报50多种、晚报200多种、杂志200多种、书籍万余册,报刊资料超过2万件,不仅吸引了众多文荟社区居民,而且其他社区的老人和孩子也都慕名而来,成为大家充实精神世界的好去处。

        铁岭市银州区委宣传部部长付尧介绍,谢严森老人报刊阅览室创办15年,用于订报刊、购买新书、添置设备与活动经费,累计投入超过70万元。老伴儿陈翠清不无抱怨地说:“我俩都这么大岁数了,老头子把所有钱都花在订报、搞活动上了,一点后手也不留。”但埋怨归埋怨,看到老伴儿乐此不疲,居民高兴,陈翠清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