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为电影探求切中时弊的良药箴言

    ——评《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

    作者:李国聪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2日 14版)

        【新作快递】 

     

        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现已经出版四册,汇集了饶曙光自1985年到2014年的论文成果。该书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呈现了他不同时期电影研究的关注点及发展过程,字里行间显露着强烈的理论思辨色彩,全方位地映现出他对电影领域知识生产、理论建构及方法转型等的贡献。他将一种辩证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的反思汇入电影研究领域,敏锐洞察和准确捕捉到中国电影发展的潜力和短板所在,不遗余力地呼吁建构现代中国电影产业体系,开拓全球化格局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新版图。他从国际环境、社会语境、市场体制、文化转型以及不同时期电影思潮、电影现象的交叠更替中,探求中国电影的演变轨迹、创作规律、叙事形态、类型拓展及结构变化。

     

        我们以收录饶曙光2010年到2014年部分研究成果的《博影而思》III、IV作为对象,进行解读。较之I、II,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成果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于饶曙光而言,电影是有生命的,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史学品格、哲学品性与产业属性。在他眼中,电影有着多重身份和角色,是艺术创作、也是社会文化的折射镜,是民众心理的反射弧,是大众文化的横断面,还是日常生活经验的重要体现,是文化产业的火车头,更是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其实,每一种角色和身份的把握与驾驭,都需要依凭厚重的知识积淀、开放的研究视野及深沉的人文情怀去认知、解读、剖判,方能真正“懂得和进入”。而饶曙光却能够在电影多重面相与多维体系中游刃有余,拿捏到位,并能将之囊括整合到颇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研究体系之中,为中国电影探求切中时弊的良药箴言,拨开迷雾指明前行方向的战略战术。

     

        书中的多篇论文将对电影现象的剖析放置于多重空间,以流动性的开放视野审视其内在本质、生发动因、演变规律。试举例证,其一,饶曙光的诸多研究往往回返、追溯于历史纵深处,历时性地摸索电影艺术与产业规律,总结经验,前瞻未来,凝练出“建构有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的主流电影体系”“创作和生产成熟的、高质量的主流电影产品”的“大电影”思路。其二,他还将研究立足于国内电影发展现状,把视点延伸至国际电影产业格局。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统筹大局,运筹帷幄。正是这种大格局意识,使其提炼出“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本土优势与国际接轨”“中国电影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也要从制度层面、体制层面、运作层面借鉴世界先进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的结论,并从美学、市场、文化等多重维度审视华语电影版图,共时性地阐发中国电影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其三,饶曙光的研究还能够回到电影文本本身,着眼于电影伦理、精神指标及文化内涵、人文情怀,以故事、叙事、类型、作者等为坐标原点透析其艺术价值,其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要‘讲市场’,但也要‘讲人文’‘讲思想’,两手都要硬,两手都不能软,这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辩证法”的理念尤为经典。可以说,经久锤炼而成的大视野,使饶曙光于多维空间交叠处清晰洞见电影多重面相,敏锐筛检出电影、电影现象、电影思潮等背后所潜藏的深层肌理问题,并能够产生诸多具有强大思想冲击力、论证充分、不可辩驳的见解。应该说,《博影而思》中所彰显出的大格局、大视野与大情怀,是饶曙光铺就一条对中国电影具有实际意义的体系性研究思路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