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瑞吉峰折射瑞士铁路发展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12版)

        【海外掠影】 

     

        “去瑞吉山顶看日出日落。”——200年前这就是欧洲达官贵人的旅游时尚。瑞吉山位于瑞士中部,这里的库尔姆酒店建于1816年,是欧洲第一家山顶旅游酒店,天气情况允许时,在酒店可看到最多14个湖泊和众多山峰山顶,曾接待过英国女王以及韦伯、门德尔松、马克·吐温、雨果等许多名人。当时,还没有现在用于登山的齿轮铁路,1868年,英国女王就是坐着轿子上山的。

     

        今天,到瑞吉山旅行最多的外国游客,既不是临近的德国人、法国人,也不是在整个瑞士旅游接待市场上占重要份额的美国人、英国人,而是中国人。在2015年瑞吉山接待的游客数量中,中国游客占15%~20%,是第一大外国客源市场。意为“山之皇后”、海拔1800米的瑞吉山,去年和中国峨眉山结为“姐妹山”。在瑞吉山顶,还有一块专门从峨眉山运来的巨石。

     

        瑞吉山旅游管理公司拥有瑞吉山这个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占尽了天时地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络绎不绝的游客,为他们带来了滚滚利润。但是,难道其他企业不想分一杯羹吗?甚至瑞士联邦和地方政府,按说也有权、有动力参与经营这个旅游资源啊。

     

        瑞吉山旅游管理公司市场销售总监罗杰对记者解释说,该公司的功能和市场垄断地位,是历史形成的。起初,只有他们一家公司愿意、并且有能力建设登山的齿轮铁路。该公司也是全瑞士唯一一家只拥有铁路、不拥有沿线饭店、餐厅的同类公司。在瑞士其他登山旅游点,都是一家公司“通吃”,所有相关企业都归一家所有。在瑞吉山,这些商家分属30多家不同的私企。

     

        原来,1825年铁路刚刚诞生,在美国、法国和德国广受欢迎的时候,封闭、谨慎的瑞士人对这个新生事物的态度一度很矛盾。瑞士山峦众多、湖泊遍布,以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水平,修铁路是个难事。19世纪中期,瑞士曾邀请两名英国工程师为自己设计铁路网,他们的建议是要避免建造桥梁隧道,沿着河谷安排铁路运输。但是,多数瑞士人不赞成英国人这个貌似省钱、但改善运输状况并不明显的设计。当时正致力于统一全国的邮政系统、计量单位和货币的瑞士政府,只得把这一设计束之高阁。1852年,瑞士联邦国会将修建铁路的权利交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将建筑许可给了私人企业。

     

        19世纪50年代,欧洲第一条用于登山的齿轮铁路在这里建成之后,建设铁路的公司顺理成章地成为这条铁路和这条旅游线路的经营者,别人无法染指。同时,由于该条齿轮铁路是该公司私有,而瑞士联邦和地方政府又没有其他交通手段,所以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如接送山上的孩子上学、邮政服务等等,还需要求助于该公司。为此,联邦和地方政府还给该公司一定的补贴。

     

        政府放权,民间有了动力。这之后,铁路在瑞士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现在,面积只有两个半北京大小的瑞士,铁路网长达3011公里,有760个火车站。前不久,总长度达57公里、耗资120亿瑞士法郎的全球最长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在历时17年的施工后建成通车。铁路运输的发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瑞士乘火车旅行的人数比例、次数、人均行驶长度等,多年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瑞吉山铁路折射了瑞士铁路发展的历史。在政府无力修铁路的时候,民间力量彻底改变了瑞士运输落后的状况。而当铁路能赚钱的时候,政府也没有与民争利。整个瑞士有70多家铁路公司,绝大部分类似瑞吉峰的观光铁路,换言之就是盈利相对容易的线路,经营者都是小的私营铁路公司。

     

        (本报日内瓦8月16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 农)

     

        图为瑞吉山景色。何农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