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新动向】
“这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回想起国企改革发展之路,福建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捷明说。
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省电子工业厅所属国有企业通过成建制划拨,组建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当时,150多家成员企业几乎都处在亏损状态。16年来,集团善做“加减乘除”法:集中资源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刀阔斧清退非主业领域投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倍增效应,消除积弊实施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涅槃重生之路。
截至2015年年底,集团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181亿元、67亿元、162亿元、9.8亿元,比组建之初分别增长了6倍、8倍、15倍和117倍,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前茅。
用好加减法 打好翻身仗
要打好市场翻身仗,必须增加“绩优股”。星网锐捷就是一家“挖”来的绩优企业。2002年,福建星网锐捷公司陷入困境,电子集团看中星网锐捷的科技创新能力,出资5329万元,收购公司41%的股权,形成国有相对控股、员工持重要股份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有了电子集团的“撑腰”,星网锐捷迅速成长起来。2010年6月23日,星网锐捷于深交所中小板公开上市。目前,星网锐捷已发展成为市值、品牌价值双超百亿元的国家级创新企业。
善于做“加法”,还要敢于做“减法”。1999年在上交所上市的福建国企福日电子曾经红火一时。2008年前后,公司经营环境恶化,主营业务收入迅速下降。电子集团累计投入4.6亿元帮助其调整产业结构,并通过定向增发实现三轮再融资,转战LED、智慧通信等新兴产业。截至2016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47.5亿元,净资产23.9亿元,公司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善做乘除法 浴火迎新生
闽东电机的发展,是一个善用资本市场倍增效应的经典案例。1993年,闽东电机挂牌上市,数年后,企业生产经营逐渐走向下坡路。2001年10月,闽东电机公司控股权被划拨给电子集团。
2009年,电子集团让出闽东电机壳资源,将闽东电机的电机产业资源剥离出来,并置入新设平台公司,进行投资并购。“闽东电机”这一老品牌重新焕发青春,2015年5月7日,“闽东电机”在新三板正式挂牌,并逐步恢复在福建省电机行业的龙头地位。
“老国企包袱重、积弊多,只有消肿才能轻装上阵。”谈到另一家企业福光股份的重生,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董事长邵玉龙深有感触。这家企业前身为纯国有军工企业,2004年以前,公司连年亏损,濒临破产。
2004年,电子集团引入民营资本,让出控股权,改制设立福光股份,民营资本持股70%,国有资本持股30%。机制的灵活性、高效率为公司带来了活力。短短数年间,福光股份从濒临破产发展到现在总资产6亿元、年收入5亿元、年净利润近亿元,成为福建混合所有制“明星企业”。(本报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