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一束熠熠追光,照亮了舞台上的麻醉科办公室。一位技艺高超、妙手仁心的麻醉师刚为一台大手术做完麻醉下来,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办公室没几分钟,就又被新的手术召唤奔跑而去。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每天10小时的紧张劳作。20余年他成功实施了7万例的麻醉工作,用个人的生命守护了成千上万的危重病人,而自己最终昏倒在手术室里,4个鸡蛋大小的肿瘤已悄悄地顶破了他的肝膜。整个医院震惊了,上下齐心,协力救治,还是未能帮他抵挡住死神的吞噬。他,就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麻醉医生陈绍洋,一个鲜活真实的人。
显然,陈绍洋用生命兑现对患者承诺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他作为英雄模范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事迹足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因和推力,同时又给话剧艺术创作提出了多重难题:如何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浓缩他平凡又辉煌的一生;如何避免把塑造艺术典型人物搞成一种宣传、表扬好人好事的活报剧;如何将英模人物浓墨重彩地矗立在舞台上,而又让观众认可、信服、接受。西安话剧院创作演出的《麻醉师》,我们看到了军旅编剧唐栋敢于并善于直面现实题材、英模题材戏剧表达的难度,精心打造、不懈努力,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牢牢抓住了以生活的真实作艺术的呈现这条剧作结构的主线,创作重心落在了塑造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上。剧作以英模人物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在看似散点叙事的铺排中,做到形散神不散,借助鲜活形象、生动手法、隽永语言和饱含趣味而富有连缀作用的情节桥段,于细微处见崇高,平凡中现伟大,着力进行艺术化的裁选、梳理、加工、提炼,编织起了一根贯穿主人公一生行动轨迹的红丝线。进而始终保持了主人公艺术形象的紧凑、集中,性格的深化、充盈。在主人公形象的具体塑造中,则更着重从人物心理层面、内心活动去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奠基。同时通过主人公与妻子、女儿、同事在情感方面的纠葛,从侧面来丰富人物形象。调动切合人物行与思的情境营造,进一步去渲染、烘托人物形象。种种艺术手段凝聚成的艺术合力将人物对生命的态度、对职业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军旅情怀合乎情理地熔铸进人物的性格之中,一个可亲可信可爱可敬的麻醉医生艺术形象呼之欲出。
作为一部关于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深情礼赞的作品,作为一部力求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较完美统一、融合的话剧,《麻醉师》的创作团队在陈绍洋真实感人事迹的基础上,运用细致、独到、创新的艺术勾勒与扫描,精妙地运用精粹的话剧语汇,抽丝剥茧地牵引出人物灵魂深处和情感层面的奔突与脉动(如用奔跑来表达主人公的精神追求),从而对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精神气质加以立体、真实、生动、细腻的戏剧表达,完成了由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的掘进,托举出一位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当代军旅医生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提升与掘进,成功地将主人公身上蕴蓄的那种最吸引人也是最可贵的一种对生命的体悟、敬畏、理解、尊重的精神品质揭示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品格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给广大观众,引发了人们心底的共鸣。让观众在戏剧展开和人物命运的变迁中,审美不断被触动,情感也由衷地不断升华。这种精神品质当然首先是浸润在患者的身心之上。舞台上响起的那铿锵有力的语言:“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的生命就属于患者。”绝不仅仅只是表达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也迸放着人物对生命无比深刻关爱的良心。
此外,该剧锐意飘逸出浓郁的开放性与最前沿的现代感,卓有成效地调动声、光、电等高科技艺术手段,对应于主人公特定的职业情景,大刀阔斧进行人物真实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再开掘。尤其是剧作富有匠心地借鉴中国水墨画大写意手法,将“麻醉”这一医学概念“泼墨”到人的精神和社会层面。不仅适时地唤醒手术后的患者,而且也及时地唤醒社会上那些迷失了路径的人。这种麻醉终极目的和功效的放大,为深化主人公思想、性格、作为输入了强劲的艺术张力、曼妙的艺术魅力,使得剧作的生命力得以升腾,催动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朝着人物典型化的大道迈步疾进。
一边是麻醉室里的麻醉,一边是对社会普遍浮躁、信仰缺失的唤醒;一边是真实而又遥远的麻醉师原型,一边是近在眼前、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麻醉师》里的主人公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精神却构筑起一座城市的脊梁。主人公那充实而美好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其无私奉献和担当精神,留给了人们深切的思考:平凡的生命一旦有了信仰,有了担当,就会变得伟大;人一旦有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刻理解和爱的情愫,便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出精彩的篇章。对照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奉献作为,我们当会萌生一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振信仰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