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但掺杂使假、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营养价值下降等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中医药疗效,降低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而且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阻碍了中医药“走出去”。对此,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医有可能会毁在中药上。
近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举办的“2016中国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战略峰会”上,近200名业界人士聚焦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展开研讨。他们呼吁,中药材产业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基础,必须从源头保证中药材的生产,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建设。
中药材种植重“量”轻“质”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会长苏豹,通过长时间调研发现当前中药材种植基地存在的问题:一是药材优质品种渐失,盲目引种、增产、采摘,重“量”轻“质”等;二是种植技术多缺乏科学性、创新性,表现为农药使用、初加工技术不合理等;三是药材销售环节缺少有效运行机制,药材市场信息流通不畅、药材销售方式单一等;四是药材采收加工可持续性不强,采收加工多缺乏规划、加工技术不合理等。2015年,由于种植户无视预警大幅度扩种,三七供求比大约7:1,三七价格陷入暴跌。
福建海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海英告诉记者,目前中药材从加工环节的马路暴晒、硫黄熏蒸,包装环节的无规范、滥包装、无标识,物流环节的方式原始、粗陋低效,到养护环节的霉变、生虫,掺假造假层出不穷,质量检测监管难。
除此之外,中药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产地对于中药材来说有着严格的限制。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曾说:“中药材强调的就是道地药材。这个道地药材是由中医长期临床实践获得的。虽然它的内涵用现代科学方法还不能完全揭示,但道地药材确实是控制中药材质量的一种模式。”近年来,野生中药资源越来越少,亟须大力保护并予以栽培繁殖。
中药材种植户应适应国标要求
随着人们对大健康理念认识的提高,注重了提前预防和治未病的生活保健,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目前中药材大约有1200种,每年全国种植的中药材产量约300万吨,预计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670万吨。在供需与政策齐给力下,中医药产业迎来双重利好。
中药材的需求侧很大,有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超市等。尤其在国际需求方面,赵海英坦言:“我国生产出口的许多中药材都以低廉的价格,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经过提取有效成分加工成功能性食品,再从那里以高昂的价格返销给中国或进入国际流通领域。中药的发源地在中国,但中国药企在海内外却屡遭挫折。反观日本的中药事业却蒸蒸日上,对外贸易搞得有声有色。”
专家认为,以投资、消费、出口这些需求侧刺激着中药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的中药材种植户应适应国标的要求,不断提高种植的科学性。要做到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合作,源头清晰、过程可控、质量可检、数量可调、责任可追。
从产地源头把控中药材质量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认为,贯彻落实中药材保护发展规划,就要担负起作为中药源头的历史责任,把药材种植基地作为工业企业的“第一车间”,中药材种植基地要向新型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发展。具体来说,基地建设要做到“四加强”。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自觉遵守药材种植的标准及规范,严格管控种植质量。二要加强政府及检查部门监控的力度,把监控的前端前伸到产地源头。三要加强贸易交流环节重点监控,逐渐消灭流通中的灰色地带。四要加强中药材种植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提高药材的内在质量及使用的有效性,保证药材在种植中还原植物的原生态要求,创造、适应、保证药材生长的自身要求的环境和条件,确保药用植物安全、可靠、有效。
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枸杞在对外贸易中出口量不断上升。2015年,枸杞以980万公斤排名我国出口类中药材第二。但2010年以来,枸杞也因农残超标而退运排在所有中药材的首位。对此,青海提出枸杞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培育适应枸杞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枸杞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合力推动枸杞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如今,柴达木枸杞产业种植面积突破45万亩,已成为促进海西现代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报记者 赵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