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

    倾听妇女口述历史

    作者:杜芳琴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10版)

        【理论新著】

     

        《追寻她们的人生》是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图书馆《倾听与发现:妇女口述历史丛书》率先推出的系列成果的第一部。《追寻》系列以受访时年龄在70岁以上的女性为叙事主体。从民族、国家、革命、建设为主旋律的宏大叙事视角,以编年史方法的时间为序,追寻她们的人生如何与宏大历史叙事发生联系,让我们在面对现在的同时,知道哪些值得铭记、学习、反省。

     

        口述史一般是以预设主题和人群为中心的口述实录,像《追寻》这样按职业事类和年代年龄分卷成册,并以妇女生命史为线索和主题的口述史著述并不多见。

     

        从63名受访事主的讲述中,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可以勾勒出一幅不尽连贯但有连续性的历史画卷:从民族救亡到阶级解放,从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到“文革”,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到步入全球化市场经济,活跃在跨越三个时段历史舞台中的女性,有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历经南北征战、出生入死的新四军女战士,有新中国成立前受过高等教育成为共和国第一代科技、工程、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女专家,也有出生于40年代作为翻身工人农民的女儿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上小学、在国家建设时期开始职业生涯的女性。她们或务工、或农垦、或从事幼教和任农村教师,我们看到了这些女性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贡献,更让我们从她们生命史的披露倾吐中,发现被忽略的事业与家庭私域的生存状况和更隐秘的精神世界。

     

        人生历程有偶然性,如先赋的出身和后天的婚姻和职业机缘,但更多是与时代社会的大背景和主观能动性息息相关。同时,制度性或结构性的社会和文化,也会对女性自我发展造成制约性压迫,主要表现在婚姻、生育、家庭等方面。

     

        如书中讲道,女性不育和没生儿子成为无形的压力;农村女教师通常身负三种责任:上班、种地、照顾老人;即使同为桥梁专家的夫妻,妻子牺牲自己的机会,“自觉”承担孩子的教育和家务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非偶然性被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妇女从出生、教育、出嫁、入职、怀孕到生育等,就受制于父权制的压迫和支配。

     

        我们还看到,性别制度是与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交织、渗透、互构在一起的。同时,性别制度本身和其他相关制度交互作用下,又有对妇女提供发展空间或支持的一面,如解放机遇、利于女性发展的立法政策等。但是,妇女主体在制度文化建构中也有自己的能动性。

     

        这就是为什么要倾听妇女的声音。因为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而宏大叙事中往往忽视了历史真正的英雄,即人民大众,而妇女更是被遗忘的大多数。只有倾听她们的叙述,才能捕捉她们的经历,追寻她们的历史,提供有价值的史学知识生产。更重要的是,妇女的这段经历作为珍贵史料和精神遗产,能为今天提供教育和启示价值。

     

        所以,访谈者应与受访者一同来发现并探讨她们的生活,特别是社会性别视角将扩大过去忽视的领域和议题,努力寻找对意义的理解与叙述者合作的途径。在这方面,《追寻》是比较成功的范例,设计者和操作者并不回避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与妇女一起追寻、记录和反思历史,为改变今天妇女的生存环境和状况做出努力,这些在设计、访谈和整理成书的过程中都体现出来了。此外,国家政策、社会文化舆论、价值观念导向等,都担有建设性别平等的责任。这是《追寻》给我们的启示。

     

        (杜芳琴,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