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在济南市公交车厢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语句。济南公交公司将《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做成精美展板、宣传画,悬挂在全市5000多辆公交车内,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体悟《论语》内涵,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筑梦路上文化自信不可或缺。”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山东坚守传统文化之“根”,延续沂蒙精神之“脉”,筑牢核心价值观之“魂”,在文化自信中主动作为,阔步前行。
守住传统文化之“根”
“我们最先跟谁学说话?跟谁学穿衣?跟谁学会日常生活的规范?”台上讲者连续抛出几个问题。
“跟父母学的。”台下听众中有人回答。
“对。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们永远的老师。”讲者脸上露出微笑说,“父母教给我们的生活知识,来自他们的长辈。而我们还会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子女,子女再传给他们的后代,这样就形成了家教和家风。”
这有问有答的互动场景,出现在济宁市泗水县官庄村的乡村儒学讲堂上。讲课的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听课的则是村里的农民,其中,既有3岁的娃娃,也有坐着轮椅的老奶奶。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拥有独特而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创作工程、儒学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在探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推广、传承保护、对外交流工作体系上,精心打造了乡村儒学、尼山书院、世界儒学大会、乡村记忆工程等文化品牌。
延续沂蒙精神之“脉”
赵志全是地道的沂蒙汉子。为了振兴民族医药,他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把一个年销售收入不到100万元、利润几近为零的小厂,发展成一个年销售收入70亿元、纳税9.2亿元的现代化大企业——鲁南制药集团。
赵志全是沂蒙精神滋养出的一个典型代表。沂蒙精神诞生于齐鲁大地,是山东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山东人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山东籍人物入选11人;在支援西藏工作中山东堪称楷模,涌现出了以孔繁森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援藏干部;2014年、2015年,山东入选“中国好人榜”的人数分别为66人、124人,上榜人数全国第一。
铸牢核心价值观之“魂”
在泰安市东平县八里湾村,提起王炳兰,没有人不说好。王炳兰从17岁嫁到婆家,先后照顾过婆家的爷爷、奶奶、姑奶奶、公公、婆婆、丈夫6位亲人,54年无怨无悔,用最普通的行为践行着中华民族敬老尊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王炳兰成了八里湾人的道德标杆,登上了村里善行义举“四德榜”。
2007年以来,山东实施了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四德工程”建设,一位位百姓身边楷模登上了善行义举“四德榜”。目前,全省建立“四德榜”9万多个,3000多万人次好人好事上榜,唱响了“人人做好人,好人有好报,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的时代旋律。
“这些平日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或敬老孝亲,或见义勇为,或乐于奉献,或诚实守信,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彰显。”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山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融入家风家训、各行各业,使其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有效汇聚起了强大正能量。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