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3日 星期三

    “音乐地图”:着眼个性化艺术欣赏需求

    作者:本报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3日 12版)

        自人类诞生以来,全球共有约430万个艺术家已出版了共约1.5亿个音乐作品。但人们通常接触到的作品,大约只占人类全部音乐成就的5%左右。换言之,另外95%的作品从未被人听到过。

        人们在选择购买或欣赏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通常都是通过艺术家的名字、作品名称、他人的推荐等已知条件去搜索。譬如,如果人们想听一段音乐,欢快的、悲伤的、喜庆的、振奋的……在不知道作品名称、不在乎作者或演绎者为谁的情况下,上一个搜索引擎,输入上述关键词,你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那5%里面的。

        同样,如果你想在上述搜索条件下,再加上更多的条件,譬如,找一段坐公交车听,或开车听的音乐;或者家里来很多客人,或者两个人独处时需要的背景音乐;或者再加上不同的健康状态、不同的情绪状况等条件,你能找到的,不仅不会超出那5%,甚至不会超出你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

        再加上年龄阶段、社会背景、职业特点等因素,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千差万别,且往往佳音难觅。如何让听众找到更能符合其愿望、满足其要求,同时又不局限于这5%的部分的音乐作品?如何向客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音乐欣赏、消费推荐?瑞士人凡尚·伐沃哈和法国人特里·博雅尔共同经营的“音乐地图”公司就是着眼于这个迄今尚未被关注或者说尚未有革命性突破的领域。

        “音乐地图”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分析,来源于这样的判断:即所有的音乐、曲调、旋律、配器等,都是互相影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欣赏任何一段作品,其中有多少地域的影响、有多少前辈的传承、有多少主观判断,有多少客观效果等,都是“音乐地图”着力研究的领域。

        “音乐地图”通过15年的研发,先后有包括音乐家、社会学家、记者、企业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统计学家、计算机专家等在内的各行业精英60多人参与,总投入达260万欧元。他们开发的软件能够基于上述深层分析,为一段作品做出精确的“诊断”。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凡尚·伐沃哈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处在世界领先行列。”

        据估计,全世界音乐制品是一个150亿美元的大市场。凡尚·伐沃哈和特里·博雅尔表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音乐地图”不可能自己把这个研究成果市场化,当前可行的选择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大买家。他们相信,“音乐地图”的技术思想也能应用于其他研究对象。向客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思路,应该可以启发其他行业的有志者。

        (本报日内瓦8月2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