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温度的医患关系——聚焦医学人文精神】
“婆婆,您这关节就好比轴承,里面的润滑油又少,所以骨头对骨头的磨损很严重。这些年您是怎么过的啊,真不容易呀!”一位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老婆婆找到周华军医生就诊,周华军耐心地向婆婆解释病状。在他看来,语言是医生的“第一处方”,和风细雨地沟通才能更有效地了解症状。
从医至今,周华军已经当了15年骨科医生。现在,他是武汉普爱医院康复科主任,同时也是医院第一位人文医生。面对轻声细语的周华军,记者很难联想到曾经的他:性格急躁,患者骂一句,他能回两句,患者家属酗酒闹事,他就上去猛踹一脚。
日记里的医患感悟
刚当医生的周华军,工作无非是病人就诊,医生开处方,不必过多交流接触。有一次,他接诊的患者刚坐下,他就低头开CT单让患者去做检查。患者质疑他根本没有了解病情就开单,不负责任。事实上,在患者候诊时,周华军留意到对方脚一沾地就疼得皱眉,脚踝肿得很高,便判断出病人是骨折,需要做检查。面对患者的质疑,年轻气盛的周华军虽觉得委屈,但也不屑于解释。
久而久之,周华军屡屡被患者“差评”,这让他困惑不已,便想出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反省每天与病人沟通的细节。写了7年的日记,周华军渐渐悟出医患相处的窍门:“医生不仅要会治病,还要会读心,相互信任,患者才会以性命相托。”后来,接诊腿伤病人时,他都会把病人的腿搁在自己腿上触诊;遇到急躁的患者,他会耐心安抚来缓解其焦虑的情绪。
7年来写的日记,结合临床工作感悟,周华军汇编成《柳叶刀上的人文修炼》一书,在书中剖析了医者人文素养、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此书已成为武汉市医生人文培训教材,是医院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籍之一。
术德兼修为病人
医者仁术,大功无利。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周华军已渐渐成为一位亲切随和,工作中散发着人格魅力的医者。
7月初的那场暴雨,把武汉置于“一片汪洋”之中:城区积水严重,多处交通受阻甚至瘫痪。学生停课、职工休班,但是周华军却特意早早起床,蹚着积水赶到医院。“我教您一些在家就能护理的方法,等雨停了、水退了,您再来医院。”周华军的病人都是骨头出了问题,路面积水,他担心有些已经预约诊疗的病人在路上行动不便,特意在电话里向他们一一嘱咐,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方法缓解病痛。
有时也会有患者执意要塞红包给周华军,每次周华军都果断拒绝:“请你尊重我做人的风格和做事的态度。你放心,我们绝对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治疗。”如果患者一再坚持要送,他还会“威胁”说把红包转交给监察科然后充入患者的住院费中,那样会给工作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耽误治疗。病人都“怕”了他的行医原则。
接诊病人,周华军从不区别对待,无论男女老少,他都耐心询问、细心触诊;有时科室实在忙不过来,病人投诉进程慢,周华军从不给自己找借口,而是诚恳道歉。他说病人来医院是对医院的信任,不能辜负这份信任;病人在康复期,周华军会在查房时给予他们积极暗示、热情鼓励:“你做得太棒了,很少有人能像你一样能够和我们配合得这么好!”康复出院的病人,周华军会特意教他们一些在家或办公室就能练习的康复训练。
处处为病人着想,事事为病人操心,周华军给予病人的人文关怀,浸入到诊疗生活的一点一滴。
社会需要人文医生
几乎每周,周华军都会听到伤医事件。“听说一次,就痛心一次。有时候,这些暴力事件就发生在我的同学或者同事身上。”他一直思考如何有效预防医患冲突。“医生见到病人,首先要建立互信。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开展下一步治疗。”周华军说,老百姓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流程复杂的问题,最后即使看好了病,患者的获得感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2012年底,周华军在北京考取了人文医生资格证,成为武汉市第一位人文医生讲师。“面对医患矛盾,医生也很无奈,所以只能从改变自身做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进行人文医生培训有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一种积极的无奈,而不是消极的无奈”。
2013年8月,普爱医院党委书记李菊芬北上中国医师协会取经,此后湖北省首家人文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落户普爱医院。基地在武汉市卫计委、武汉市医师协会的支持下,定期举办培训班。截至目前,基地已举办了20多期人文医学培训班,成功培训200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武汉市共有52位获得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师资格证书的医生,他们不仅自己是人文医师,而且具备人文医师的培训资质。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