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叶乐峰28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嫦娥三号着陆器于28日按时进入第33个月夜休眠期,再次刷新国际上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纪录。在此前的33个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开展了“测月、巡天、观地”科学探测,取得了大量科学数据。
据国防科工局介绍,嫦娥三号开展了着陆区月壤内部与月壳浅层结构探测,首次研制的超宽频带测月雷达,采用“边走边探”方式,获得了国际首幅月球着陆区月壳浅层330米深度内的剖面结构特性及地质演化图。嫦娥三号利用月球车上全部四台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利用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红外成像光谱仪探测数据,发现一种全新的月球玄武岩。
同时,嫦娥三号首次在月球上巡视太空,并通过观测,获取了月球外逸层水含量的最新结果。中国科学家据此修正了国外得出的月球上有大量水分子存在的结论。此外,嫦娥三号还获取了1300多幅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数据。首次发现了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磁层亚暴的影响下发生凸起,一是揭示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二是确认了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尺度与地磁活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进而提出了等离子体层的空间结构受到地球磁场和电场约束及控制的最新观点。
自2013年12月成功落月并开展巡视勘察以来,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8台科学载荷陆续获得各类数据共计7TB。地面应用系统及时向全国上千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布了这些科学探测数据及最新的探测图片和相关视频,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认识月球、研究月球和利用月球的探索热情,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科学家据此在SCI、EI类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重要成果相继在《科学》《自然》和《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