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2日 星期五

    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创新主体够强吗

    作者:张赤东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2日 10版)
    近日,中国第一条千吨级T800碳纤维原丝线在江苏连云港市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表明中国制造的碳纤维已经达到了航空航天级别。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体制转变、政策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张赤东研究员,从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为了科学、客观、系统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评价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与功能的变化,在知识位势差理论假设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构建了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Index of Innovation-driven of Firms, IDF)。该指数通过对特定现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多个方面数量表现进行高度抽象综合,进而以定量形式反映现象综合变动的方向和水平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实证分析中,基于统一的分析框架、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统一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了2000—2012年企业技术创新的IDF指数,以此对中国企业(整体)及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分析。

     

        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无可辩驳的客观成长

     

        在结构再造力上,企业成为国家研发资源投入与使用的主角,占比超过70%,彻底逆转国家创新资源的配置结构。从创新过程上看,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创新合作及专利产出等是分析系统结构的核心指标。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由537亿元增长至10060亿元(2014年),占GERD的比例由近60%上升至77%;同时,企业R&D人员投入占全国R&D人员投入(全时当量)的比例超过75%,企业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占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比重超过55%,大学和科研院所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增长了8倍多,企业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提高至62%,等等,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投入者和使用者、科研组织的主要承担者、专利成果的主要拥有者和技术市场交易的主要完成者。

     

        在学习再造力上,企业以学习为特征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研发能力仍然薄弱。我国企业在从设备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引进-消化-适应性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开展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演进过程中,利用低起点、高势差和大市场的后发优势,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中获取、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迅速提高自身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学习再造力快速提升。从指标上看,2000年后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投入终于开始快速增长,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费用的比由7.42元/百元增长至38.56元/百元(2012年),增长了5倍多;同时,企业R&D经费强度由0.71%提高至0.99%(2012年),R&D人员强度由1.87%提高至3.86%(2012年)。但是,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有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占比由2000年的32.68%下降至2012年的29.77%,并且企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由2000年的7.98%下降至2012年的3.14%,企业研发活跃度明显下降,研发结构严重失衡,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在价值再造力上,企业创新在市场上的增值造福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效率较高。企业创新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效益,2000—2012年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额增长至98192亿元,增长了近13倍,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28%,单位资产利润率由3.48%提高至8.06%,综合经济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6.97万元/人提高至95.22万元/人,增长了近6倍;二是无形资产效益,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792件/年增长至124695件/年,增长45倍;企业R&D人员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由51件/万人增长至512件/万人,增长近10倍;三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16.53%增长至30.86%。

     

        2000年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由量式增长转向质式增长。从企业创新监测指数上看,2000-2012年企业创新驱动力(IDF)指数快速提升,由50.04增长至74.95,提高了49.8%,变化趋势呈一条斜向上的直线;在逐年变化上,IDF指数表现出稳定、持续的上升态势。指数结果表明,企业创新投入特别是R&D投入已具规模并形成积累,技术创新能力已由初期投入“量”式增长阶段进入学习再造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质”式增长阶段。目前,比较急迫的任务是提升企业学习再造能力,特别是提升大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基于基础研究的技术集成与原始创新能力,进而向创新终端延伸,提升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以不断强化。

     

        ■结论分析

     

        力量对比:

        大型企业是提升创新能力的依托力量

     

        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差异较大,因此分别计算比较规模以上的大型与中小型工业企业,经济类型上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等创新驱动力指数,并与我国全部企业的IDF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企业规模上,大型工业企业IDF-L指数在2000年后开始逐步超过全部企业的IDF指数,技术创新进步速度和幅度均高于全部企业,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核心力量,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在经济类型上,国有企业IDF-S指数波动较大,先高而后低,技术创新进步速度和幅度均低于全部企业,2006年后表现出快速提升的态势;外资企业IDF-F指数与全部企业的IDF指数变化趋势基本趋同且波动幅度小,具有战略黏性,速度和幅度与全部企业基本相同,又保持着略高一点的创新竞争优势;而民营大企业技术创新进步十分突出,作用较大。

     

        国际比较:

        差距缩小但仍然存在

     

        全球化让企业同时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总量虽然已经赶上来了,但企业研发强度还有较大差距,美日德等国家的企业研发强度均超过2.0%,是我国企业的2倍多;同时进入全世界R&D经费投入最高的1000家公司的我国企业数量也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再者,我国企业研发经费过度集中在试验发展上,占比超过97%,而美、日、德等国家的试验发展活动占比基本在50%-75%,差异很大。此外,我国企业的三方专利拥有量也大幅低于美、日、德等国家的企业。可见,由于研发和创新是一个积累性的活动,我国企业虽然在投入上已经赶上,但创新能力相对还较低。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未强将强。纵观近30年的改革进程,中国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政策的根由是经济体制转变所导致的科技体制、进而国家创新系统的变化。从认识、提出至全面实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创新政策正是我国企业从“中国没有企业”到“中国企业来了”技术创新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客观的IDF指数反映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在2000年以来快速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当前,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竞争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在整体上还较弱,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快,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抓住“科技人员红利期”开展“狼群研发策略”等,与国际领先国家企业的创新差距在不断缩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