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海洋科考船“嘉庚号”正式下水。这艘3000吨级的大型科考船将依托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和中国-东盟海洋学院,成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科学教育以及科技交流的“海上厦大”,将嘉庚精神传播至世界各地。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这所由“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流淌着“博集东西”“兼容并包”的血液。“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在建校之初被定为厦大的办学宗旨。建校近百年来,厦大始终坚定不移地在国际化道路上奔跑前行。
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开阔视野
2014年9月,厦大2013级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李嘉琪通过学院的交流项目,到香港大学进行一学期的交换学习。而这仅仅是李嘉琪世界足迹中的一站。三年多来,李嘉琪分别通过学校、学院的不同项目,到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高校进行短期的交流学习,领略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风格,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
厦大一向注重人才培养国际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和力量,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通过校际合作、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国际访学等形式,搭建长短期项目相结合、学期派出与暑期项目相衔接、专业课程和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境外交流体系。近年来,厦大还通过校级高层访问和学生艺术团巡演等方式促进交流深化合作。
师资实现“本土”与国际融合
11年前,侯格(Holger Merlitz)漂洋过海来到厦大。如今,这位有着标准欧洲脸的物理学教授已经成为厦大软凝聚态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等领域发表高质量论文的一面旗帜。从访问科学家到厦大教授,他的“加盟”还为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添砖加瓦:与德国德累斯顿莱布尼茨聚合物研究所合作,推动厦大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所加盟全球工程教育交流中心的高校等。
近年来,厦大致力于打造一支科学合理、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外国专家队伍,还每年邀请数百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科研合作、交流访问。
2014年,厦大启动了“国际化师资培养与储备计划”,资助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国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学生学成后回校任教,成为一批具有良好国际视野和创新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建立国际标准的办学质量保障机制
IQA是厦大最近反复提及的词。简单来说,它就是国际版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它要通过试点大学的实践来建立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即一所大学要做什么、如何规范等,最终告诉其他大学“大学要这么办”。近日,在加拿大比较与国际教育学年会上,厦大教师发展中心的老师吴凡向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介绍了IQA的“厦大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入选的案例学校,厦大不仅要完成联合国IQA项目,更重要的是,要结合IQA建立一个相对具有国际标准的质量保障机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这只是厦大国际化办学的一个侧面。设立“博伊特勒书院”联合培养拔尖人才;在金融、经济、会计等专业开设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化班;本科教学计划采用“5+5”对标,即每个专业设置课程时,要参考五个国外一流大学课程、国内排名前五的大学课程……用心设置,不断探索,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思维,厦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办学道路。(本报通讯员 欧阳桂莲 本报记者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