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转方式 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②】
从2008年开始,上海工业经济增速连续数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早于全国进入经济新常态。
“不必为指标数字所累,关键还是持之以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说。通过近年来大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上海经济增速稳步换挡,综合实力继续增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GDP年均增长7.5%,人均GDP突破10万元,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7%左右。
“要提高对全球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的把握能力,科学谋划,前瞻布局。”杨雄如是总结。产业取舍、新旧动能、粗放集约,新常态下上海转型升级的每一步进或退,都蕴含着魄力与担当,充满了辩证法。
后工业化时代:取舍之间看转型
“不用技术人员到现场,6万部电梯里有哪部出了什么故障,在这里看得一清二楚。”指着远程中心大屏幕上的地图,上海三菱电梯本部长蔡如宾向记者介绍着他们的“大数据”系统。
作为国内最大的专用电梯制造商之一,上海三菱电梯目前已经不仅仅只是制造电梯。依托物联网系统提供的增值服务,其利润已经占到公司总利润的40%以上。一个典型的制造业企业,实现了多业态发展的华丽转身。
到2015年底,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8%,预计今年将达70%左右。
早在“十二五”时期,上海就开启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产业结构调整,既要下,也要上”。目前,上海石化、钢铁、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已降至17%左右。2016年,上海将继续推动桃浦、南大、吴淞、高桥等区域转型发展,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
取舍之间,后工业化时代的上海,正向着“全球科创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目标不断努力。
“四新”经济:新旧之间看动能
对于传统行业投资下降、旧动能增长乏力的上海来说,新的增长动能来自哪里?
“适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杨雄表示,“十三五”时期,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20%左右。
ARJ-21新支线客机、“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AP1000核电设备……在一批重大装备技术取得突破的同时,来自民间的新业态、新模式也在蓬勃兴起。
今年7月,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赴南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与以往不同的是,“张謇”号首航费用依靠市场化运作,由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公司等通过自有资金和社会募集资金承担。
“载人潜水器研制过程中所开发的蓄电池、浮力材料、水下电机……”彩虹鱼公司董事长吴辛对这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城市“逆生长”:升降之间看效率
目前,上海市的开发强度已高达36%,远超过法国大巴黎地区的21%、英国大伦敦地区的24%。人们不免担心,这座“全球城市”后续建设空间或许已然不足。
然而,上海早已未雨绸缪。从2011年至2015年,上海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从5143公顷逐年减少至1935公顷,年均降幅超过20%。
新增用地在下降,而集约发展水平却在提升。上海104区块每平方公里土地(已供应工业用地)工业总产值为67.4亿元,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度达80%。
一升一降之间,上海的未来空间豁然开朗。上海市副市长周波表示,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上,随着上海产业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和服务转型,经济运行的效益显著提高。
今年1—4月,上海市工业企业利润率达8.1%,位列全国第一。城市效率的提升,在企业层面得到了呈现。
(本报记者 陈恒 刘坤 孙嘉靖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