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一种奇特的古民居建筑地坑院,在地平线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约4000年,最近,它突然热闹起来。“五一”小长假期间,有4.6万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
这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战略,促成国内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景区的结果。此举收获了开发、利用、保护三重效果。6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峰会上,陕州地坑院景区荣获中国“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奖。
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穴居。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时期,陕州一带就有原始农耕业,有群居部落,有能为人群挡风遮雨的天然窑洞,地坑院就是在此形成的“天井窑院”,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种地下古民居建筑。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5~6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历史学家称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这种具有极高观赏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建筑,由于对土质地貌气候的要求,只能在陕州塬上一带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地下,在地面上建房生活。20世纪70年代,陕州地区还有4万多座地坑院,如今只留1万多座。许多地坑院年久失修逐渐废弃,面临消失危机。
经过多次论证考察,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决定以集中景区形式,开发展示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同时实现传承保护。
陕州区成立了专项指挥部,景区选址地坑院比较集中的张汴乡北营村,一期投资5.8亿元,将46座地坑院修缮加固,将其相连通,把当地戏曲、婚俗、剪纸等民俗文化表演融入院中。在地上修建两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引进900平方米的品牌小吃百味巷、7000平方米的陕州古街百艺苑、1.1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地下窑洞宾馆,极大满足来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
项目建设过程中,陕州区政府就和腾讯公司就地坑院智慧景区建设及品牌宣传开展战略合作。腾讯公司为其打造的微信平台,可实现微信购票、扫码入园、语音讲解等功能。开园当天,有6万游客入场,刚刚结束的端午小长假,游客达到16万人,微信平台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到出园的全程智慧体验。
“房子为什么会建在地下?下雨怎么办?……”随着游客的提问,中华先民古建筑中的智慧、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游览中得到弘扬;而距此不远的邻村,村民丢弃地坑院的现象出现逆转。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如今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规范的开发利用措施。
三门峡市委书记赵海燕认为,三门峡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成功案例,为经济转型发展作出示范,必将带动全市丰富旅游线路,把四面八方的客人吸引到三门峡来,为区域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本报记者 刘先琴 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