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加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下,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在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海南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与旅游“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日前,在由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持承接的《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5》课题终审会上,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国际旅游岛的文化产业发展之道。
1.“新丝路”:抓住海南文化产业战略机遇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海南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9.0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00.52亿元,培育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全国影响的文化旅游项目与品牌。在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将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海南来说,主要是要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指出。
战略机遇来源于海南特殊的区位优势,海南是往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据了解,每年经过南海海域的船舶就多达10万艘,其中万吨级船舶4万多艘,我国四分之三的外贸出口货物、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国际贸易要通过南海航线,这决定了海南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也是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和面向泛太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对海南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产业自由贸易试验区很感兴趣,这里面涉及顶层设计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据悉,2015年9月,北京市成为我国第一个服务业综合开放试点。这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外开放正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大踏步推进。在“一带一路”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海南能不能把自身打造成为深化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自贸试验区”,能不能先行先试发展一些特色文化产业,吸引了业界学者的关注。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时代,处于中国社会全面上升时期,如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配套,依然需要制定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项目设计。海南的旅游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国际性,要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充分开放和交流碰撞,从中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型文化,引导时代潮流,做新型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表示。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则认为:“海南要注重突出海洋文化资源、绿色文化资源和水下考古资源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发掘、开发和利用,对产业的布局应紧扣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如航天文化、会展、节庆、观光等,把‘文化+’和‘旅游+’的特色实现结合,展现和发挥海南的比较优势。”
2.高品质:消费升级倒逼文化供给升级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国际旅游岛,虽然在“十二五”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潜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对于游客来说,还需要一个非去海南不可的理由。
从自然条件来看,海南有着充裕的阳光、海水、沙滩、新鲜空气等自然资源,在全国190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排行榜上,三亚市和海口市分列空气质量前两名。而在这份排行榜上,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只有18个,仅占190城的9.47%。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宝贵的发展优势,是海南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柱性产业过程中的底气。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中,海南提倡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产业,海南的自然景观能够吸引游客的原因就在于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品质的旅游至多是肤浅的展示。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没有文化的引领,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将失去方向。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文化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张晓明表示。
张晓明认为:“从历史上看,凡文化兴盛之地皆为旅游胜地,而旅游胜地最终也会成为文化兴盛之地。就传统文化的深厚而言,海南还逊色于不少省份,同时海南的海洋文化、黎苗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缺少文化的根基和浸润,文化内蕴不足,多个地区的旅游景区吸引力不强。”
对此,海南大学副校长傅国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海南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市场在哪里?比如说韩剧近年来很火爆,就是因为它精准定位和满足了年轻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海南的文化产业,定位是在岛内市场、内地市场,还是海外市场,这首先需要有一个精准定位”。无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海南“文化+”和“旅游+”都必须走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
张晓明提出:“‘十三五’时期,海南文化产业要以‘互联网+’和‘文化+’为引领,在文化内涵、人才战略、政策体系、国际视野上逐步寻求新的突破,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走出一条注重品质、品味、品格的中高端发展道路。”
3.多业态:驱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6月25日,新一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航天爱好者、游客和本地居民在附近8个观测点“围观”。据了解,从文昌火箭发射基地开始动工后,文昌就开始利用航天题材布局全域旅游,策划了两条团队旅游线路和6条自驾车旅游线路,开发了系列邮票、航天旅游吉祥物、马克杯、冰箱贴、儿童填色本等特色旅游商品。
“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根据地方文化产业特色资源,发掘要素资源的潜力。”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邵宁宁表示,要以“文化+”为推动力,把海南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把文化力量融入农业、旅游、工艺品制造、会展业等领域。海南唯有在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外环境的基础上,在具有主动性和突破性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唱响文化产业的海南声音。
“文化产业发展从注重项目的1.0时代,到注重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2.0时代,再到今天注重产业融合的3.0时代,涉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内部不同门类、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三个融合。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最主要的就是注重培育技术、资本、人才、IP知识产权等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向勇表示,海南的前一个十年,发展更多地依靠资源驱动,现在逐步转变为创新驱动、融合驱动,这些机制的实现,可能需要文化产业园区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此,金元浦提出利用“互联网+”和产业融合打造“海南云”。他指出:“当前文化产业业态不断创新,比如说上海文化云、天津文化云、浙江文化地图等,都是正在全面打造的平台。对海南来说,最适宜做文化旅游综合一体的文化云,这个文化云的平台搭好之后,能够把雨林探险、文化演艺、文化养生等内容囊括进来,为旅客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对于海南有非常大的意义。”金元浦表示,海南应该把高新产业中文化创意方面的业态,放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更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说直播视频、VR和AR、文化众筹、网络大电影等。
“在具体项目上,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要注重区分高附加值的资源,注重发挥特色资源的吸引力、辐射力,例如怎么把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资源用好用活,做成一个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易平台、交往中心,对比新加坡和韩国正在打造的亚洲文化中心,在这方面海南还大有文章可做。”向勇表示。
(本报记者 钟超 王晓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