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教育是文化的生机

    作者:刘余莉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14版)

        中国传统教育累积了五千多年的经验,具有五千多年的效果。认识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提升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长善救失,伦理道德教育从家庭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古代文明中其他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他们经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完全正确。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之一是长善救失,即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而不仅仅止步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礼记·学记》中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解字》中讲:“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早在尧帝时期,有感于百姓“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就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导人们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构成了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社会、国家、民族、时代背景下人们必须面对的最基本伦理关系。古人认为“人无伦外之人”,也就是说,把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左丘明言:“人弃常,则妖兴。”说的就是伦理关系崩坏的后果。

     

        古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尤重在家庭开展此类教育。这个做法至今仍具有合理性。这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自然知道如何与领导、同事、朋友乃至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传统社会重视从家庭(族)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我国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

     

    孝亲尊师,教育的大根大本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也就是强调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会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中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一个真正的孝子,也就具备一个道德上完人的基础了。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孝是由老师教导的,所以孝亲与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父母在家里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老师在学校教导孩子孝敬父母,这样亲师紧密配合,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因此,孝(孝亲)是中华文化的根,敬(尊师)是中华文化的本。

     

        中国传统社会每年清明、冬至定时祭祀祖先,出发点之一就是提倡孝道,因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试想,一个人连祖先都能念念不忘、能够定时祭祀,对眼前的父母又怎能不孝敬呢?所以,提倡祭祖是机会教育,重在培养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提起对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对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而提倡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目的则是提倡尊师重道。可以说,孝亲尊师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人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如能被全世界人采用,就会使整个世界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罗素所讲的生活方式就是孔子所讲的“富之、教之”,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提供的有益启示。《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从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开始。

     

        (刘余莉,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